传承千年古籍 西藏博物馆推出馆藏古籍保护展
古籍是文明的见证者,能“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15日,《贤者喜宴——西藏博物馆馆藏古籍保护展》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共分为文献收藏、文献保护、文献阐释三个部分,展出贝叶金刚甘露注、桦树皮梵文般若经、诗镜等20余部珍贵古籍文献,及20余套经夹板、包经布等装具。
据了解,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10月5日正式开放,馆藏文物数量庞大、特色鲜明,其中古籍文献是一大特色类别。2013年,西藏博物馆被列入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馆藏古籍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其中吐蕃《旁唐目录》为代表的35部馆藏文献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由于西藏是全国古籍文献藏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古籍保护工作繁重,任务艰巨。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着力推进古籍文献普查、保护工作,现已完成1160余家收藏单位和个人所藏1.9万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工作。
“参观西藏博物馆,尤其是今天新开展的古籍保护展,能够见证西藏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近距离观摩珍贵的文献,感到非常激动。”来自成都的游客张云凤如是说。
西藏博物馆工作人员次央表示,《贤者喜宴——西藏博物馆馆藏古籍保护展》通过传统文物展陈方式和现代化科技展示手段,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让古籍“活起来”的目标,推进了西藏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据介绍,举办此次以馆藏古籍文献为基础的展览,是向社会全面共享文化资源的新姿态,为西藏古籍收藏单位,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寺院等搭建保护、展示、阐释的平台,进而促进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活化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让历史“动”起来、“活”起来 用数字技术弘扬传统文化
在陕西西安,当地文化业态利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古籍文物、城墙等保护和修复当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传承弘扬,而且还让历史“动”起来、“活”起来。[详细]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详细]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西藏文物系统高度重视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通过强化文物安全管理,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加强文物研究阐释工作,使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详细] -
西藏近4万叶珍贵古籍文献完成数字化工作
2017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已完成587函,近4万叶馆藏珍贵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并陆续将这些珍贵资源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阅览。 [详细] -
西藏博物馆开展古籍修复体验活动
古籍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物修复知识,体验文物修复的乐趣,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近日,西藏博物馆开展了“妙手焕书颜——古籍修复”体验活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