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保护亚洲水塔 建设生态高地

发布时间:2023-10-09 10:25:00来源: 瞭望 2023年第40-41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西藏是我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区,也是欧亚大陆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全区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18条,总长度为17.73万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394亿立方米,是我国乃至亚洲名副其实的江河源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确定了由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职责,有助于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解决江河源保护重大问题

  建议在有关部门统一设计和布局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之一,其增温率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增温率。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线对增温非常敏感,将直接影响高原上的水资源供应,进而对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人类生存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扎根西北,长期从事半干旱气候观测、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他带领团队通过大量野外实验,结合卫星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取得丰富的基础数据和新认识。“青藏高原战略地位突出,要探索建立高原江河源管理保护长效机制,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机遇,聚焦新趋势、解决新问题,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作出积极贡献。”黄建平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亚洲水塔关乎全球

  《瞭望》:青藏高原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敏感性体现在哪里?

  黄建平: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貌单元。除了它本身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也有着重要影响。春夏季,特殊的大地形使青藏高原成为一个抬高的热源,并主要通过热力强迫影响亚洲气候;冬季,青藏高原是一个冷源,主要通过动力强迫影响亚洲乃至全球气候。青藏高原通过热力作用可改变垂直环流,使高原异常信号向外扩展到更广的区域,进而影响全球大气环流。而且,高原大地形对全球海温和洋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在塑造全球气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暖湿化,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呈加剧态势。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敏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快的区域。近50年,青藏高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原增温更加显著,超过全球增温速率的2倍。气温升高,加剧了潜在的生态风险。例如夏季极端降水更加频繁;冰川融化加剧,导致冰川储存淡水量的减少;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瞭望》:保护亚洲水塔有哪些着力点?如何进一步加强西藏地区江河源保护工作?

  黄建平: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主要是因为这一广袤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原上的积雪和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这些固态水融化后,汇聚成亚洲几条主要河流的源头,包括长江、黄河、湄公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青藏高原为下游的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淡水,这些河流在调节整个亚洲大陆的水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人类生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一是开展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和气候增暖应对的研究。我国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气候、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监测和科学研究,包括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从大气、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机理和影响。鉴于青藏高原增温速率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我国政府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行动,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对高原冰雪覆盖的影响。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管理措施。为确保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展了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保护源头水、规范取水和用水、禁止非法矿产开采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对高原的破坏和水源污染。

  三是加大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治理土地退化等手段,恢复和保护植被。实施放牧轮换制度,有效提高青藏高原草地的可持续利用率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这些举措进一步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西藏地区江河源保护工作,确保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首先,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对高原影响的研究。如气候变暖对高原冰川、积雪消融程度的影响,降水和温度改变对天然蓄水池的影响等。

  再者,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备灾计划。在国家和地区层面进行科学管理,规范使用土地、利用水资源,通过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法减少过度放牧和土地退化,保护高原独特的冰川、冻土、湿地、草原和高山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注重当地经济的多样化,发展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农业产业,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的压力。还应制定备灾计划,应对冰川积雪加快融化、极端降水等带来的潜在气候环境灾害。

  第三,加强宣传和国际合作。提高民众对保护亚洲水塔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气候环境观测数据共享。

  依法科学开展江河源保护

  《瞭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近日施行,其中对西藏地区江河源保护工作有哪些亮点?

  黄建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对西藏地区江河源保护工作而言,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是确定了由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职责,有助于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解决江河源保护重大问题。

  二是确立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突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尤其是明确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此外,针对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天然草场以及湿地保护修复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三是注重科技在江河源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江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通过加强对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期研究,将有助于实现对江河源地区的分类施策、综合治理。

  《瞭望》:你对依法科学守护西藏地区江河源有何建议?

  黄建平:西藏是我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区,也是欧亚大陆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对于依法科学守护西藏地区江河源有以下建议:

  第一,在监测方面,加强对水资源的天、地、空协同观测。包括实时监测水存量、水源水质、水流量等以及监测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的变化。宝贵的监测数据能为守护西藏地区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在管理方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组织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

  第三,在防洪减灾方面,河务、水利等部门需基于监测和管理工作,及时完善防洪减灾制度内容。包括洪涝灾害上报的具体标准、解决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等。

  加强科学研究支撑生态高地建设

  《瞭望》:你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承担了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工作,为何做此研究?

  黄建平: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属于二次科考中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项目的下设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厘清青藏高原粉尘气溶胶的特征和来源、量化粉尘气溶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揭示粉尘与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过程的关系。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是当前全球自然和人为排放粉尘气溶胶最多的区域之一,是典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粉尘气溶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改变大气热动力结构,进而影响局地和区域气候变化。例如沉降在雪冰上的粉尘气溶胶可改变雪冰的反照率,加速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加剧气候环境变化。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大气中粉尘气溶胶等不断增加,不仅给区域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还通过影响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对高原周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开展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能够深入理解高原粉尘气溶胶在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中的重要影响。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青藏高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科技助力。

  《瞭望》:该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将怎样服务于保护亚洲水塔、建设生态高地的工作?

  黄建平:青藏高原以其独特地形地貌产生显著的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而很不起眼的粉尘气溶胶,能对这些热力、动力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二次科考期间,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验,结合卫星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取得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和新认识,揭示了青藏高原如何影响沙尘输送、调制高原热动力作用、改变大气环流形势,进而影响高原周边以及下游地区的天气气候。该研究既服务于亚洲水塔保护、生态高地建设,也为开展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主要成果包括:发现青藏高原是全球沙尘的转运站,可将沙尘抬升传输至对流层顶,决定着沙尘向下游输送的路径和总量;揭示青藏高原沙尘粉尘时空格局、气候环境效应,阐明地表沙尘的形成与高原构造活动和河流地貌演化的关系;定量计算沙尘对高原积雪(冰)、植被的影响,服务高原生态环境保护。

  另外,我们团队还在亚洲水塔水汽输送、云水资源及大气中颗粒物对云降水的影响方面也获得了一些新认识。亚洲水塔上空的水汽和云水资源既可通过降水补给高原冰川及地下水,涵养周边河流,还可通过西风带向下游输出,缓解周边地区的干旱气候。

  结合相关领域的报告,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找到能够补给亚洲水塔水储量的科学手段,有效降低水塔失衡和水储量流失的风险。我认为应在有关部门统一设计和布局下,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让水留在青藏高原。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