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红色引擎”。202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紧扣打造共同富裕模范区的目标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以工布江达县为试点,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奏响了乡村振兴“奋进曲”,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防返贫”工程,筑牢乡村振兴底板。压实防返贫责任。明确各级党组织防返贫责任,落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工布江达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任务清单、强化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召开防返贫监测联席会议,推动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共用;组织238名县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乡村振兴专干等走村入户宣讲政策,发放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明白卡7129册。排查返贫风险。围绕“两不愁、‘3+1’保障”“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以“支部+村干部+驻村队+党员”模式,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微信核查等方式全覆盖开展集中排查,做到对全县每户农牧户收入“心中有数”。落实防返贫措施。调整充实《工布江达县结对帮扶花名册》,33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和68家县(中、区)直单位、企业党员结对定点帮扶。制定印发万元以下、同比下降、易地搬迁、三岩搬迁户增收方案和“一户一策”,涉及群众611户,确保户户有举措、项项能见效。
实施“抓衔接”工程,增强乡村振兴引领。抓组织衔接。推广网格化党组织建设,健全“行政村党(总)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以党支部为中枢,联户单位与党小组紧密结合、网格党员挂牌就近联系网格内群众的方式,推动“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健全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的选派、管理、培训、考核等长效机制,选派82名驻村第一书记、261名驻村干部、2名大学生村官、72名乡村振兴专干下沉一线。对全县208个基层党组织“过筛子”,识别出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作用发挥不明显党支部书记5人、班子成员29人。抓政策衔接。编制完成“一村一策”方案81个,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765个,估算投资18.5亿元。同时,建立乡村振兴“十四五”项目库和“三年”滚动项目库。抓能力衔接。依托县委党校“初心大讲堂”等培训阵地,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履职能力等培训7期、307人,组织599名村干部下载安装并熟练使用“藏译通”;组织34名村干部赴云南接受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开展村级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大比武”10次,全面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实施“促融合”工程,探索乡村振兴新路。推动党建与产业融合。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全县现有党员致富带头人250名。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分工、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形成“组织引、主体带、群众干”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建与惠民生融合。依托党支部、就业服务所(站)、党员联系户等,摸排群众就业意愿、技能培训需求,集中开展“订单定向”“以工代训”“送教下乡”等职业技能培训35期,涉及群众1411名,募集就业岗位1800个,实现转移就业8879人、创收9314万元;整合党建经费68万元,实施14个高海拔村党建活动场所供氧供暖工程,惠及群众1332户6855人。推动党建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围绕农业、畜牧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5万+”“50万+”提质增效工程,探索推广“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和“联村共建”发展模式,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推动全县23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年总收入2076万元、分红1172万元,惠及群众2.65万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特色突出、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同心协力 唱响乡村振兴幸福歌
数九寒冬,西南边陲,在昌都军分区某部定点帮扶的江达县娘西乡娘西村,一场由该部文艺小分队带来的精彩演出正在该村文化广场进行,吸引了来自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驻足观看。[详细] -
乡村振兴:“光伏蓝海”照亮振兴路
日前,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曲松县罗布沙镇罗布沙村的850MW市场化并网光伏发电一期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顶着寒风,奋战在施工一线。 [详细] -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林周县推行“红色积分”制赋能乡村振兴
拉萨市林周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为目标,深入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推行“红色积分”新模式,用积分制激励督促网格员和联户长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带头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