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没有通夏村的今天!”
通夏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东部达玛拉山山麓,距昌都城区约5公里,全村共489人,是昌都市卡若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的重要时刻,昌都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承办的“颂扬党的恩情,珍惜幸福生活”活动的现场,选在通夏村。
初春的通夏村,嫩柳吐新、彩旗飘飘,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风招展,人们盛装而来,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铭记历史》《翻身农奴把歌唱》《欢腾的热巴》……一首首经典的歌曲,一段段热情四溢的舞蹈尽情展现了康巴儿女对党的感激和幸福生活的歌颂。
而在通夏村门口,两幅照片十分显眼,一幅是通夏村新貌,一幅是旧貌。在旧貌中,低矮的土平房在大雪积压下,东零西落地散布在起起伏伏的坡面上,冰雪覆盖的泥泞小道几乎无法通行。“这样的土坯房我和先辈们住了几十年,更早以前,甚至都没有房子,放牧到哪里,帐篷就支到哪里。”今年83岁的村民达瓦扎巴指着老照片说。而在一旁新貌图中,蔚蓝的天空下一幢幢藏式小楼整齐林立,宽敞的水泥路通家达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新一旧,恍如隔世,诉说着通夏村蝶变之路。故事的开始,要从65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说起……
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由于通夏村毗邻昌都城区,封建农奴社会三大领主(反动官僚、贵族、上层僧侣)的势力在此盘根错节,相互渗透。“很多时候,作为农奴的父辈们要在不同时间受到三股势力的轮番剥削,每天有干各种脏活累活,而最终的劳动成果却要通通上交领主。”达瓦扎巴说。
1959年3月,党中央领导西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百万农奴,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此后,获得新生的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升,青稞、牦牛、山羊等农畜产量逐年递增。“自足之余,还有剩余可以变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瓦扎巴说。
后来,随着昌都市区的不断建设,通夏村原有耕地、林地、草地陆续被政府征用,村集体可开发土地只剩100亩,林地10平方千米且无林下资源,草场面积42平方千米,放牧和耕种面积不断缩小。
尽管拿到了政府的征地补偿,但一向勤劳的村民似乎闲不下来。开始纷纷转变发展思路,陆续向第二、三产业进军,就近劳务、运输拉货、房屋租赁等,他们干得不亦乐乎。
1965年出生的加永尼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通夏村人,他向来胆大心细,当年凭借一台筹钱买来的拖拉机,就敢往返于四川、青海、云南和昌都之间跑运输,很快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先富起来的加永尼玛并没有忘记唇齿相依的村民们。2000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变卖了卡车和百货商店,竞选为通夏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全心全意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凭借多年的摸爬滚打,加永尼玛首先瞅准了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并出资成立了第一支农民工施工队,拉拢村民参与到昌都城区及周边大小项目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具有二级建筑资质的公司,每年带动群众增收130万元。
加永尼玛在充分分析本村村情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方式,制定了“以劳务输出为主,以农牧业生产为辅”的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争取国家支持、发挥地理优势、加之与生俱来的实干精神,发展村集体经济、跑运输……,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村民的腰包就鼓起来了,精气神也上来了。
2012年,担任村支部书记12年的加永尼玛考取了乡镇公务员,将村支部书记的担子交给年轻一辈,他说:“村级后备干部已经成长起来了,带领通夏村继续向前的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上,我放心。”考虑到他对村务工作的熟悉,组织慎重考虑后,安排他以驻村工作组长的方式,继续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工作。
2016年,通夏村就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2019年,村两委抓住民俗村创建契机,对全村的房屋进行整体规划、翻新或重建,推动房屋旱厕改水厕,建立地下污水管网,实现废水排放集中处置,全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几近完备,邮政、广播电视、金融机构等网点实现全覆盖。目前,全村住房总面积达98844.8平方米,人均205平方米,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同时,村两委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巩固深化村集体经济,先后创办了昌都市卡若区达野砖厂、通夏村物流仓储等建筑公司上下游产业,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此外,村两委抢抓发展机遇,决定修建微型产业园区,培育引进昌都市查果拉山餐具清洗公司、通夏村彩旗厂、通夏村石磨糌粑加工厂、通夏村食品加工厂、通夏村轧糖加工厂等5个集体经济项目,推动村集体土地入股分红、门面出租、交通运输等,农牧民变工人,就近就便进厂劳动,不仅实现了规律作息,还获得了“双份收入”。
2023年,通夏村全村总收入1904.3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30多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90.99元。在最近一次的集体经济分红中,全村115户490人开展集体经济分红667900元,户均收到面粉、大米、清油等生活物资折合人民币5800元。
记者看到,持续多年的发展,通夏村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周边学校、商场、医院、活动中心的“15分钟生活圈”,极大便捷了村民日常生活。
成绩有目共睹,荣誉纷至沓来!通夏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其他村庄争相学习的榜样。
“没有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没有通夏村的今天!”回想通夏村的发展史,加永尼玛说,“改革不仅改换了西藏社会制度,引入了先进指导思想,国家还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难得发展机遇,让我们百万西藏儿女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
关于通夏村未来的发展思路,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曲措告诉记者:“要抢抓昌都副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机遇,树牢新发展理念,把通夏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和群众共同发展,为昌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未来的西藏,像通夏村一样的新农村还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留下鲜明的时代注脚。而这些伟大的成就必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当年的民主改革不愧是党领导西藏人民进行的开天辟地、恩泽万代的正确抉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