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扎囊:沙荒地种出“金”芦笋 “戈壁滩”变身“菜篮子”
“我们的有机芦笋,都是沙地里长出来的,不用剥皮,可以生吃。‘飞’到区外,可是生鲜市场上的高档货。”
在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绿之源有机蔬果生产基地,几名女工正弯着腰在大棚里采收芦笋。只见黄褐色的沙垄中,冒出一排排直挺挺的绿尖,三五根簇在一起、八九根连成一线,长的比筷子长、粗的比拇指粗,嫩生生的,甚是惹眼。
折下一根,拂去沙土,咬上一截,回味甘甜,十分清脆。
因地制宜:企业引进来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阿扎乡地处雅江宽谷地带,沙荒地绵延成“戈壁滩”。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片贫瘠的沙地,今天却成了生机盎然的有机蔬果“聚宝盆”。
“芦笋就喜欢这样的生长环境,这里出产的有机芦笋不仅品质高、营养佳,还能改善生态环境。”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平介绍,芦笋是多年生的高效经济作物,只要管理得当,一次种植,可以连续采收10多年,而且它适应性强,根系长达2米,能够保土固沙,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健康价值。
阿扎乡光热资源好,没有工业污染;且土地平整开阔,便于连片开发;距贡嘎机场较近,泽贡高速入口就在眼前,有交通优势,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其具备规模化发展沙地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的条件。这也是李东平选择在这里创业的基础。
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在山南市委、市政府和扎囊县委、县政府及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的邀请争取和政策鼓励下,多次进藏考察的李东平,决定在阿扎乡投资兴业。
同年8月,绿之源公司成立,流转章达村3700亩沙荒地,开始兴建标准化玻璃温室,起笔描绘高原“戈壁”上的“绿色奇迹”。
砥砺深耕:发展正当时
“这几年,我们聘请农业专家,对芦笋、辣椒、西瓜、黄桃等30多种蔬果进行引种驯化,其中芦笋‘表现’最突出,最具成为高品质农产品的潜质。”李东平说。
发展沙地农业,既需要驯化适宜的品种,也需要对环境进行改良。
对此,绿之源综合考虑光热水土肥等一系列要素,引入双拱双膜温室大棚,对温度、水源、土壤进行检测监测,配套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套种轮作”模式,让土地不空茬,有效提高温室利用率,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提升了土壤地力,更提高了蔬果品质,实现了“全年种植、全年采收”。
“以前全是沙子,现在已经是沙性土壤了。”在大棚里,记者看到,起伏的沟垄间附着一层薄薄的苔藓,连青草都茁壮。李东平说,这就是土壤改良的成果,对于生态改善非常有益。
不仅如此,绿之源最初改良的105亩地块还取得了有机认证,其出产的果蔬经检测均符合有机果蔬标准,企业成为全区第一家获得有机认证的蔬果企业,2023年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
基地的展示大厅里贴满了认证报告,这是企业深耕沙荒地4年多的成果。
绿色蝶变:效益看得见
经过几年努力,2023年,首批规模化出产的鲜芦笋从基地启程,在贡嘎机场乘机,运往上海、成都、长沙等地。此后,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批产品飞出西藏。产品从采收到配送,一天之内,来自高原的鲜芦笋即可端上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
为了扩大销路,企业全力打造“雅藏传奇”高原有机蔬果品牌,不仅为盒马鲜生等线下知名商超和中高档酒店供货,还开发了线上销售小程序。2023年,有机芦笋产值达到400多万元。
“今年,芦笋真正进入丰产期,预计产值将实现翻番。”李东平信心满满地说。
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基地流转章达村土地,每年不仅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还吸纳了11位村民长期务工,日均灵活带动20至50名村民短期务工。
章达村村民次仁卓玛和丈夫乌金次珠从基地建设起就在此务工,如今已是生产骨干。
“我们两口子在这里每月收入1万多元,有五险、带薪休假和年节福利,我们非常满意。”次仁卓玛说。
目前,企业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二期连片标准化大棚已建成投用,年内也将实现产出,届时将吸纳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李东平说:“未来,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科技兴农,力争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和高原有机健康食品的生力军,为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贡献力量。”
以生态提升之定力谋绿色发展之作为。近年来,山南市在雅江两岸引进包括绿之源、帕竹荣顺、夜伴蜂声、西普农业等一批绿色农业龙头企业,一体化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沙里淘金”的发展之路。
在雅江中游百里沙荒地上,绿色蝶变,正在上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那曲申扎综合科创孵化基地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
28日,那曲市申扎县综合科创孵化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详细] -
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不断实施,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