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门莫之眼与鹘莽驿

发布时间: 2024-05-14 09:41: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鹘莽峡一线天。


古生物化石。


巴青本塔乡传统服饰。


门莫瀑布。


溶洞内的冰柱。


门莫溶洞入口。

  经杂荣嘎峡谷,两山相崟十余里,一峡一水一条路一线天;翻玛钦拉山口,单堆碎石覆碎雪,古道千里,行人了无痕;过巴青本塔乡,折向东楞木拉,过山进沟又见奇峰巉岩、怪石嶙峋。

  门莫溶洞在山顶,海拔4974米,有着世界上最高溶洞的美誉。望之可及,登则不易,最后几百米碎石路尤险。溶洞呈竖井式,洞底深幽,直达地心深处;洞口开阔,一条条冰帘垂天际,透过山顶洞口远观地球之巅,仿佛我们这些“山顶洞人”透过这门莫之眼,也可参天地悟古今,瞬间将刚才登山的肺腑翻腾忘却于脑后。

  门莫,位于那曲市巴青县本塔乡,虽然不广为人知,却是千里草原沃野上最为独特的一处地理标志。去年底,巴青县“青藏地心谷·门莫溶洞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景区规划中介绍,门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喀斯特峰林峡谷景区,也是唐蕃古道鹘莽驿的所在之地。

  这是峰林峡谷与古道驿站的相遇,那高处的“门莫之眼”,见证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乐章。

  门莫 格萨尔的传说

  “门莫”,也译写为麦毛、迈毛、麦莫、梅莫等。当地以“门莫溶洞”而为人所熟知。实际上,门莫在当地是作为地方统称而使用的,不局限于溶洞,还包括门莫拉康、门莫河、门莫山、门莫拉根等。

  桑旦久美是本塔人,《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巴青县本塔卷》的作者之一,他介绍说:“关于‘门莫’,一般认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解释是指‘仙女’,第二种解释认为,该称呼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行走在门莫,溶洞、峰丛、孤峰、穿洞、石林、峡谷、穴窝、钙华堆积、温泉……大自然以鬼斧神工造就出一处处奇特景观,像打开了喀斯特地貌的万花筒,形态万千、栩栩如生的怪石,如手掌,如金龟,如莲花,如狼熊……仿佛走进了远古的“奇异世界”。

  拾级而上,见一“石人”,戴冠引颈,驻望门莫。这就是门莫仙女吗?是象雄文化里的斯巴嘉姆?是格萨尔史诗中的王妃珠姆?眼观大千世界,心绪浮出万象,一路聆听着门莫的各种遗迹传说,原来牧人早已通过口头叙事赋予了这些地理景观以意义。

  当地人口耳相传——

  门莫溶洞洞内的石桩是格萨尔出征前的拴马桩,洞内的岩板上还有一个马蹄印。还有一些像首饰一类的石头,是珠姆盼望格萨尔远征归来,深感寂寞梳妆时留下的;

  麦莫森嘎峡谷传说是魔王松布克次热巴之居所,在峡谷附近的岩洞,就是他的巢穴。而此妖被格萨尔的叔叔晁同所除,该处岩壁上的窟窿眼就是晁同降魔时所留。

  那曲市是格萨尔说唱艺人之乡,是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有关格萨尔的遗迹和故事传说遍布藏北的山川河流。巴青本塔人、那曲市文化专家洛布扎西介绍,门莫景区内主要有晁通降魔、格萨尔珠姆生活和门莫仙女传说等,反映了当地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的口头叙事让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经过深入挖掘,2023年,那曲市巴青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的“门莫山传说”纳入西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鹘莽 驿道的千年历史

  走在门莫,山皆岩山、高耸河岸,碧水中流、峡谷通幽。更为奇特的是,门莫山东边一处岩体嶙峋,山巅涌水不断,飞流直下百米,状若瀑布,近之水花飞溅,如烟如雾。飞瀑落地成河,两岸灌木遍布,河中鱼群翔游,以手测之,尚有一定温度。顷刻,鱼群皆来,可体验“鱼疗”之趣。

  这样一处具有重要地标性的地理景观,在广袤的藏北草原上难得一见,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唐代的史地文献记载该地的就有三处: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又经大速水桥,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又经鹘莽峡十余里,两山相崟,上有小桥,三瀑水注如泻缶,其下如烟雾。

  《册府元龟·外臣部·土风第三·吐蕃条》记载:有鹘莽山,去长安六千里余,其国因险而为防焉。其山西八里,状若三峡,其中水流声若雷霆,人语不相闻。其山远而望之,色黄而白,无草木,两岸有石壁,一处瀑流自山巅飞下,可百余尺,激一县石似飘粉焉。

  《新唐书·西域下》记载: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户三万。

  门莫与鹘莽古音相近、景观相似。“唐蕃古道经过门莫,见证了中原各族人民与青藏高原上各民族人民在文化、经济交流上的欢好不绝。”巴青县文旅局局长拉巴卓玛介绍,文献中所记载的“鹘莽驿”在本塔乡所在地,“鹘莽峡”为一线天峡谷,“鹘莽山”就是门莫山。

  唐和吐蕃之间往来路线众多,北向的有青海道、玉树道、于阗道等,南向的有四川道、南诏道等。狭义的理解认为唐蕃驿道是指经由今陕西、青海、西藏等省区的一条古代通道。

  知名史学工作者崔永红所著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史》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至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209年间,双方往来使者共290余次。使者往来包括朝贡、议盟、盟会、修好、和亲、告丧、吊祭、封赠、求请、报聘、慰问、约和等。

  从门莫到鹘莽,一眼千年,一条古道缀联历史时空。文成公主及其一行当年所走过的藏北草原,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与文成公主有关的传说和佳话。

  “我们将以成功创建3A级景区为契机,传承唐蕃古道鹘莽驿的历史,融合‘峡谷服务驿站+历史文化记忆’等功能,打造鹘莽古驿服务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向深处发力,以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拉巴卓玛表示。

  拉根 茶马的民间记忆

  从“门莫之眼”向南望,高原大地敞开胸怀,山峦皆在脚下。

  条条沟谷相连,串联着中华千年时光,也沟通着神州千里河山。

  “门莫拉根”,意为门莫老山口。牧民群众的记忆里,该处过去是巴青至那曲的主干道,也是青海方向驮队往来的茶马大路。桑旦久美介绍说:“过去的老人们,都称该路为‘甲蕃拉木钦’,就是‘汉藏大道’的意思。”远方的驮队运来茶叶、丝绸、瓷器、铜器等贸易物资,当地的驮队也经过此山到南部农区进行盐粮交换。

  1919年—1920年,甘肃督军公署咨议李仲莲、参事朱绣、古浪仓和拉布坚贡组成甘肃代表团入藏联络,便经过门莫。朱绣在《海藏纪行》中对此有详细的记录:“入沟上东楞木拉,山势陡峭,层峦叠嶂,十里余始达其巅,下坡峻而尤险。出沟奇峰突出,巉岩林立……自此向西南行,东西两山夹峙,中间一片冰滩,人颠马仆,滑澾不堪,出峡向西行入山谷。盘旋曲折,登麦莫拉力干岭(门莫拉根),雪峰插天,寒辉射人,狂风一发,牛马回首。”

  今日,从本塔乡经门莫山去翻越门莫拉根的路途上,仍有很多地名保存着驮队运输的记忆,折射着茶马商道的繁荣。如“加瓦曲”意为茶人河、“加脱儿”意为茶撒了、“加木日”意为茶山等。在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的说法里,至今还流传着“加脱儿地方捡到的茶要好喝一些”的说法。

  商队往来不绝,经过山口时,会丢下一块石头祈求平安。经年月累这些石头垒成了高达二三米的大石丘,成为古道的重要路标。在东楞木拉、古格拉、门莫拉根都可见商队行人留下的“拉则”古迹。而通过“拉则”的石头数量似乎便可以推算历史上穿越山口的人数,本塔乡乡长益西措姆笑称:“‘拉则’是古道上的流量计算器”。

  长风中岁月如歌,高山上往事如诉,那是山口的高度,那是古道的刻度。每一块碎石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位千里跋山涉水的旅人,被互动往来这种力量所驱动,蓝缕于途、风餐露宿。

  山再高也有可以翻越的隘口,路再远也远不过跋涉的脚步。从古道走来,“门莫之眼”是地心之眼,可观大地隆起、沧海桑田;更是历史之眼,可见时间长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

(责编: 李雨潼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