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前2场的讲坛,获益匪浅,也非常期待后面的活动,希望这个活动能一直持续下去。”在广大网友的期待中,6月28日,“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迎来了第3场——援藏专场。本场围绕“全国支援西藏的历史成就和感人事迹”这一主题,邀请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援藏干部,通过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对口援藏工作对促进西藏发展的重要贡献,讴歌援藏干部全心全意为受援地谋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让各族干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故事。
“新时代西藏故事·名家讲坛”援藏专场活动现场。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中央对口支援西藏机制不断完善,对口援助的范围、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展,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更是向纵深发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格局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完善。3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西藏、建设西藏,书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孙向军作主题演讲。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本场活动主讲嘉宾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孙向军,他从对口支援西藏制度意义、对口支援西藏工作3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援藏精神及其传承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西藏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口支援西藏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一个根本方针。”孙向军说,对口支援西藏,有效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助力西藏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社会保持长期和谐稳定两大奇迹。
从援藏到留藏,孙向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在分享中提到:“虽然付出了许多,却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新时代党的西藏工作之中,参与到这样伟大的事业中来,我无比自豪!”
一个援藏故事就像一朵花,30年来,雪域高原花开成海!
第九批、第十批中央单位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王鑫作分享报告。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5年的援藏生活转瞬即逝,回想在藏期间的点滴,第九批、第十批中央单位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王鑫感慨颇深。
2018年,王鑫带着支援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重任踏上了援藏之旅。从初来时每天与高反“斗争”到各处走访调研顾不上家庭,他也和多数援藏干部一样,经历了家人朋友的反对。而今,面对“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的问题,他无愧于心。
作为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具备信息化领域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5年间,王鑫充分发挥特长,为提升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作出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机动车排放污染联网监管、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平台、涉税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三线一单”应用平台、移动执法平台等11项信息系统建设,使得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谈到援藏将满,他说:“做好传帮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精神之一。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如何不断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是医疗援藏干部们的心头大事。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总领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唐雯作分享报告。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总领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唐雯,让北京和拉萨的联系更紧密了。
援藏,一直是唐雯的愿望。为此,她不断精进技艺,只等组织召唤。2023年,如愿来到西藏,她以前辈为榜样,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她说:“可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来到西藏,可以用我的专业去帮助当地群众,这珍贵的援藏经历必将伴随我一生。”
讲者动情,听者落泪。听完他们的故事,现场掌声久久不息。
近300名干部群众在现场聆听讲座。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摄
“我生在西藏,长在西藏,家乡的大变化看在眼里,深知这些变化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全国各地兄弟朋友的帮助,真心感谢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建设我的家乡,谢谢!”来自拉萨市城关区加荣社区的群众普布曲珍说。
3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30载,岁月如歌不负韶华。无数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西藏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还会有无数援藏干部来到这片热土,他们的故事,山河共鉴!
本场活动由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拉萨市委宣传部、拉萨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承办。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近300名干部群众在现场聆听了讲座,全国各地282.4万名网友收看了节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