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冰川,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壮美的雪域高原如诗如画。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处处可见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心手相连,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之歌。
近年来,西藏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谋划推动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高原儿女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幸福生活就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绚丽多彩。
强化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
“以前对于民族团结很多具体的、细节性的内容了解得不够深入全面,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我清楚地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在我心中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拉萨市民拉姆说。
宣传和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两条“腿”。西藏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牢牢坚持正面宣传鼓劲为主,画好“同心圆”、凝聚正能量。
每年9月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下转第三版)(紧接第一版)近年来,西藏持续深化“五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等;坚持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纳入“八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不断建强网络宣传阵地,开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携手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等民族团结专题专栏80余个,各类稿件阅读量超31亿次。西藏出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 全面推进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四大工程”“六项行动”为抓手,将每条重要举措任务分解到相关市地和有关部门,并及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聚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西藏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润边”工程、新时代西藏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等,推出“格桑花开”特别节目,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歌舞《西藏人民心向党》分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最佳剧目奖”“艺术表演奖”;相继建成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华文化主题公园等,挂牌立碑138处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历史遗存;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兼职文艺队伍突破10万人,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大奖49个。
不仅如此,西藏还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促进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
健全制度体系,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
“2018年,我被辽宁省阜新市气象部门录用。那一年,和我一起到区外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200多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和西藏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深刻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2017年毕业于南昌工学院来自墨竹工卡县工卡镇格桑村的强吉卓玛说。
近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日益广阔的领域深入展开。自治区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先后组织四批280人赴区外开展参观交流学习活动,成功打造‘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品牌。同时,我们制定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参观团指导意见》,共建共享共用此品牌,仅2024年上半年,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区外学习考察交流就达2000余人次。”
西藏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年)》及其配套政策,成立自治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专项组,为统筹推进模范区创建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截至目前,7个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提前两年完成创建目标;30个县(区、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市),54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家单位被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668家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营造了浓厚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项项举措、一件件实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平凡中得到升华。如今,在雪域高原,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同行、奋力拼搏,一曲曲和谐、发展、繁荣、奋进的乐章犹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