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碧草青青生态美——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守护高原绿意

发布时间: 2025-01-09 09:20: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那曲市班戈县北拉镇开展补播草地监测评估。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退化草地修复施工场景。


科研人员视察那曲市色尼区那么切乡生态修复点牧草长势情况。


那曲市那曲镇拉托村牧草长势良好。


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退化草地修复区牧草长势良好。


那曲市色尼区无人机喷药灭杀草原毛虫。


那曲市色尼区那么切乡退化草地修复区俯瞰图。

  草,在西藏有特殊意义。它既是饲草,又是重要的生态植被。

  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力度,通过实施草原经营责任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草原资源监督、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在我们村退化草原上免耕补播了1万亩草种,这两年我们村的草长高了,冬天风沙小了,牛羊也不愁吃的了。希望以后能在我们村再多种些草。”那曲市色尼区那么切乡示范区岗拉村党支部书记洛扎感慨地说。

  202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更是与相关部门携手,积极借鉴青海省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立项了西藏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项目总经费6000多万元,以期恢复草原的生机与活力,创建适宜西藏退化草地修复的新模式,同时为牧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政策法规保护草原生态

  任何一项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西藏在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法治先行”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尤其是《西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西藏自治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更是为高原上每株草的生长打开了“保护伞”,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围栏封育、人工种草以及毒害草治理、灭鼠等草原改良技术在青藏高原也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在青海,青海大学研究员马玉寿和他的团队研究的高原黑土滩植被修复技术已经在三江源黑土滩上发挥了20多年的作用。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与青海山水相依,自然条件与青海黑土滩植被修复有很多类似之处。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结合实际,引进了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在区林草局、区农科院草业所草地安全与生态修复团队及区内外专家对实施方案多次优化后,确定了“垂穗披碱草+青海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的补播草种组合,配套施用的肥料种类、施用量以及修复措施,总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具有西藏特色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项目实施过程顺畅。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在拉萨、那曲、阿里等3市地6县(区)全面开展。2023年至2024年间,成功完成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面积31万亩。

  有效措施遏制草原退化

  西藏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原分布区之一,其草原不仅是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来源,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据统计,西藏的草原面积超过12.01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66.5%。如此广阔的草原资源,既是珍贵的自然遗产,也是维系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和风沙的侵袭,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进程。据统计,自治区内已有超过3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部分地区的草原已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自治区人民政府意识到,必须采取紧急且有效的措施,以遏制草原退化的趋势,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被提上了日程,成为西藏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在赴青海等地充分调研后,西藏立项了西藏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青海大学等单位在那曲、拉萨等高原腹地实施,项目建设期为2年,从2023年到2024年,分两批实施。

  记者了解到,西藏退化草原区生态修复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干旱、寒冷、土壤瘠薄、含沙量大,因此必须在草种选择、播种量、补播技术、补播时间等每一个环节上做到与实施区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尤其是播种时间,一定要与项目实施区农牧技术人员和村里的老人多沟通,掌握每个施工区雨季来临时间;务必赶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播种,只有这样我们的成功率才能有保障。”项目负责人曲广鹏告诉记者,草种一旦出苗就是第一年一根针、第二年一条线、第三年一大片。

  一次投入,十年受益,不仅能为附近农牧户提供优质饲草,还为绿水青山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技创新保障草原恢复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农牧民的参与,更需要科技的支撑。项目在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草原的恢复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项目按照草原退化的3个级别,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对轻中度退化草地采取“封育+免耕施肥”修复措施,对重度极度退化草地实施“鼠虫害防控+免耕补播施肥+禁牧封育”“鼠虫害防控+人工改良+禁牧封育”等不同的修复治理措施。经2年跟踪监测,各实施点牧草长势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

  项目组编写的《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高寒草原退化分级标准》《退化高寒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退化草原免耕补播技术规程》获得立项,树立了西藏退化草原修复的新样板、新标杆,相关部门已将模式成果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据介绍,下一步会逐步将这一生态修复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成功筛选出了一批适应高寒环境的牧草品种,这些牧草不仅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存,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草原的生产力。

  此外,为了更好监测草原的生态状况,项目还通过安装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实时监测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治虫防害重塑草原生机

  在项目实施修复治理的31万亩中,高原毛虫防治为15万亩,高原鼠兔防控3.7万亩。

  据介绍,高原毛虫是西藏高原牧区的重要害虫,多发生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草原,对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等各类牧草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确定使用植保无人机喷药,防治高原毛虫。

  高原鼠兔是草食性动物,以草原植物为食,当其数量过多时,会对周围的植被进行过度啃食,使得草原上的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形成枯草和荒漠化地区。按照工程要求,项目区每400亩设立1个招鹰架,800亩设置一个鹰巢架,每隔四个鹰架埋设一个鹰巢。

  该项目一实施,便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与成效。2023年,共完成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面积5万亩。补播草区出苗率高达80%,第二年越冬率76.53%,植被盖度67.30%,鲜草产量在每亩180.54公斤至647.51公斤之间。

  2024年,再接再厉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示范面积26万亩。当年免耕补播区出苗率达75%,植被盖度达60%。免耕施肥区植被盖度提高15%,草原毛虫灭杀率达80%。

  成片的修复草原让曾经的沙地披上绿衣,草原生态修复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钱景”。“我们这儿祖祖辈辈养牛羊,之前冬天年年不见草,现在冬天牛羊终于有吃的了,2024年饲草不用买了。”那曲市班戈县门当乡俄如松多村党支部书记索贡说,2023年修复草原3万多亩,2024年长势非常好。拉萨市当雄县宁中乡、那曲市班戈县门当乡北拉镇佳琼镇、色尼区那么切乡与安多县措玛乡退化的草地不仅绿了起来,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

  “荒地变绿地”,生态修复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创建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课题。如何维护好现有草原生态区的成效,防治草原二次退化?曲广鹏说,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定期开展草原免耕施肥,实施返青期休牧,做好轮牧、禁牧,优化畜群结构和放牧管理方式,实现草畜平衡,促进西藏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