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西藏昌都发现世界最小蜥脚类恐龙足迹

发布时间: 2025-01-12 09:03: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联合科研团队10日宣布,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冻多村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距今约1.7亿至1.66亿年,其中一处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最小蜥脚类恐龙足迹。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小型蜥脚类足迹的层面 研究项目组供图

   新发现的两个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在第一处化石点,3个连续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了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科。经研判,这种恐龙体长可能达到6米。

   第二处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足迹长度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此类微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罕见,韩国的白垩纪地层有过12.2厘米的足迹记录,我国内蒙古白垩纪早期地层则记录过11.5至13厘米的足迹,而这次西藏的新发现再次探及了其尺寸下限,与有史以来最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认为,这些新记录表明研究区可能存在体形较小的蜥脚类恐龙。

  西藏昌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据介绍,此研究区的侏罗纪地层最大厚度超过4800米,巨大的沉积厚度促进了大量化石的发现,其中就包括恐龙足迹化石。2023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项目组于昌都开展工作时,在冻多村一段乡村道路两侧的石壁上发现了疑似爬行动物脚印,随即与遗迹学专家合作组成考察队开展研究。该足迹化石点顶部为灰岩,由紫红色砂岩间夹页岩、黏土岩组成,含有植物化石、遗迹化石和少许腕足、介形类和海百合茎等化石,总体属于海陆交互环境。考察队在恐龙足迹所在层面与相邻层面还发现了如古藻迹、石针迹等遗迹,这些发现代表这个地方曾是浅水环境。因此,研究证明,良好的环境和丰沛的水资源吸引了恐龙等动物在此活动,并留下丰富的足迹化石。

  “此次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强化了学界假设,即在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以蜥臀目恐龙为主,也表明西藏地区恐龙学研究的巨大潜力。”邢立达说。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墨脱举办首届自然观察活动 记录到超1000种物种

    近日,“万物寻踪——2024墨脱首届自然观察活动”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格林村落幕。 [详细]
  • 首届墨脱观鸟邀请赛圆满收官

    12月1日,记者从蚂蚁森林墨脱格当保护地获悉,首届墨脱观鸟邀请赛圆满收官,本次比赛共招募和邀请分别来自于北京、广东、福建、四川、江苏、重庆、云南、湖北、西藏、甘肃、湖南、新疆、上海13个省区直辖市的37位参赛队员对格当乡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取得了极好的成果。 [详细]
  • 西藏发现一新物种——墨脱高夜蛾

    11月29日,记者从墨脱生物多样性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悉,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敏教授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达娃在墨脱县取得重大发现。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