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党建领航产业兴 文化铸魂根基稳——昌都市贡觉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综述

发布时间: 2025-09-25 09:05: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贡觉县特有的优良畜种阿旺绵羊,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稳定选择。


桑珠荣村民族手工业孵化基地。

  “咩咩咩……”贡觉县阿旺乡绵羊养殖基地内,膘肥体壮的阿旺绵羊或悠然踱步,或低头吃草,处处洋溢着生机。冬青村脱贫户伍金旦增感慨道:“以往自家养羊,规模小、技术差,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如今村里成立合作联社,我把羊托管过来,还能在基地打工,收入比之前多了好几倍!”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贡觉县坚持党建引领,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建引领,“羊”帆起航

  阿旺绵羊是贡觉县特有的优良畜种,生长发育迅速、产肉性能佳、肉质鲜嫩,深受市场青睐。贡觉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阿旺绵羊产业做大做强。2023年,阿旺乡整合9个村的集体经济项目,强乡兴村投入600万元村资金,组建加措忠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构建“阿旺片区1-9村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2024年,合作社计划引入“一胎双羔”技术时,牧民们满心疑虑:“一胎两羔,能靠谱吗?”面对质疑,村里的养殖能手其罗率先响应。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其罗精心照料怀孕母羊,从饲料搭配到羊舍环境调控,每个细节都毫不马虎。最终,技术推广取得成功。

  其罗喜笑颜开,逢人便夸:“这新技术太棒了,收入直接翻番!”他的成功,为阿旺绵羊科技扩繁开辟了新局面,让其他牧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纷纷打消顾虑,踊跃参与到技术推广中。

  如今,阿旺乡加措忠合作社的羊圈愈发热闹。2024年,随着昌都市智慧牧业平台投入使用,每只羊都戴上了标识信息牌。其罗轻点手机,羊群的健康数据便能实时上传至平台。此外,阿旺乡草场归集体所有,合作社制定了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70%用于群众分红,5%作为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奖励资金,20%留作下一年度集体经济运转资金,5%作为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2024年,阿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6万余元,平均每户分红约3100元。

  党建护航,项目增收

  从阿旺乡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13公里,便来到了贡觉县拉妥乡。这里气候温润,拥有号称藏东最好的湿地之一的“拉妥湿地”。除了美丽的湿地风光,这里还进行着一项全县最大的项目——拉妥光伏项目。

  在项目建设初期,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贡觉县成立了拉妥光伏项目工作专班,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宣传政策、化解矛盾,为项目建设筑牢保障。

  项目的落地,让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建设期间,累计吸纳1800名农牧民参与,获得劳务收入604万元;全县6个乡镇以村级集体经济方式投入3789.2万元入股拉妥光伏项目,辐射108个村居,让集体收益惠及更广范围。

  “我在光伏电站上班,现在每个月工资有4200元,不仅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拉妥乡拉妥村村民次仁拉姆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家门口就业的满意。

  华电金上昌都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毅告诉记者:“自西藏华电昌都贡觉拉妥800MW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昌都新能源公司和参建各方一道克服冻土施工、高寒缺氧、雨雪频发、施工降效等现实困难,全力推进施工准备工程建设。截至2025年7月,累计支出参工费用257.96万元,材料费、运输费、设备租赁费及租房费达2272.04万元,各项补偿费、恢复费及土地租赁费共6324.62万元,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拉妥光伏项目已累计支付土地补偿费、租金租金12,090.62万元,材料费、房屋租赁、设备运输费及设备租赁费3,599.22万元,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共计6,454.24万元。

  党建赋能,文化传承

  在昌都市贡觉县,有这样一幅唐卡作品,它以《三岩片区易地搬迁》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发展变迁。2018年,这幅唐卡一经问世便引发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福建日报》《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其背后的故事。最终,它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成为了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珍品。

  这幅唐卡是勉萨派唐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绕尼玛与贡觉县堤无玛艺术传承合作社画师们历时4年的心血结晶,更是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40岁的西绕尼玛,与唐卡有着不解之缘。他从13岁便开始接触唐卡,儿时老家佛堂里那本破损不堪的藏式插画书,是他的第一任老师。27年来,他孜孜以求,唐卡技艺日臻精深。2017年,学有所成的西绕尼玛满怀赤诚回到家乡。

  党建引领,产业提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政策引导、资金注入、平台搭建等利好举措相继落地。短短4年间,贡觉县桑珠荣村一处不起眼的厂房华丽转身,变为桑珠荣村民族手工业孵化基地,堤无玛艺术传承合作社也应运而生,成为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合作社成立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西绕尼玛坚持技艺共享、共同致富,每年都会在村内外定期开展免费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心得经验。他的真诚吸引了桑珠荣村的男女老少,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长者,还是年仅10岁的孩童,都会在空余时间来此学习。不仅如此,对于参与唐卡创作或藏香制作的村民,合作社还会按每日100元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切实保障了大家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孵化基地建成以来,合作社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40余场,接待了众多考察交流团体。

  在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资源对接和市场推广助力下,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销售渠道变宽,有效激活了桑珠荣村的发展潜能。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员12人,其中6名是唐卡画师,6名专职制作藏香。通过唐卡创作与藏香加工,合作社已实现盈利27万余元,不仅直接解决了12名村民的稳定就业问题,还为桑珠荣村赢得了“唐卡与藏香传承第一村”的美誉,成为当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