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天文历算”高级研修班在拉萨开班

发布时间: 2025-09-26 08:4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天文历算”高级研修班24日在拉萨正式开班。来自青海、甘肃及西藏各市(地)的天文历算研究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以及来自基层的天文历算传习与实践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千年传统智慧的传承创新,努力将传统天文历算知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图为高级研修班学员。贡桑拉姆 摄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次仁在致辞中指出,藏族天文历算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对高原地区物候和气象规律长期观察与总结的结晶,其藏历算法能紧密结合当地的地势地貌、物候及气候特点,依据时轮历的原理进行精准计算,对牧区转场、农事活动等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用性极高。

  次仁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已建成国内外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权威性最高的“藏医药与天文历算数字化资源中心”,开发并上线了“银巴万年历”“藏历基本数据”等应用软件,出版了《雪域藏医历算大典》《天文历算数据宝典》《西藏万年历》等一系列重大著作,实现了天文历算从传统沙盘推演到“数智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图为高级研修班学员。贡桑拉姆 摄

  据介绍,目前已建成的藏医药与天文历算数字化资源中心,收录古籍文献3.2万卷,完成12种传统历算模型的数据建模。近年来,推出的《雪域藏医历算大典》等系列著作,系统梳理了从吐蕃时期到现代的历算发展脉络,其中对古代“五行算”的现代数学解析引发国际学界关注。

  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努木介绍,西藏现有276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共有1790名,其中国家级项目117个、代表性传承人106名,天文历算为其中之一。

  他认为,目前亟须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梯队体系。“每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至少培养2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此类推形成传承人培养梯队,以保障传承的连续性,从而让这项古老智慧持续焕发活力。”


图为高级研修班专家、学者及学员合影。贡桑拉姆 摄

  此次研修班课程设置在“时轮历”这一核心框架下,开设“时轮历中的五曜算法”“浦派天文历算传承与发展历史”“藏族天文历算日月食研究”“论传统天文历算与数学思想”等课程。为期6天的研修课程,联动数学、藏医药、汉藏文化等多学科,让千年智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高原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新光彩。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已出版发行80册

    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由西藏藏医药大学主编、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已出版发行80册,共收录古籍1828种、影印11万余页面、6100万字。 [详细]
  • 探访西藏古籍修复团队如何让沉睡古籍“复活”于当下

    陈列在藏文古籍研究所典藏室的古籍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算、医药学、史书、文学史诗等,所存古籍最早可追溯到唐末。目前,西藏大学建立了中国藏文古籍网,已将馆内绝大部分古籍扫描入库,在局域网内可查询到各类文集、文书。 [详细]
  • 西藏大学里的古籍“复活记”

    德吉曲珍是西藏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的一名老师,2015年开始接触古籍修复,以后的4年中,经过专业培训和多地学习,成为一名专业修复师,2019年成为古籍修复课程的专业老师。”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