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从帐篷医院到云端会诊 一所军队医院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 2025-10-16 09:08: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生命体征平稳,马上转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主任徐建国俯身检查车祸重伤患者情况后对值班医生说。这是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急诊科常见的一幕。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规律起伏,明亮的灯光,映照着他花白的头发,也照亮了他身后现代化的抢救室。

  从建科初期不足150平方米的急诊科到现在800多平方米的专业急救中心,从简单接诊到整合创伤、胸痛、卒中于一体的急救体系,西藏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的变迁,正是这所75年历史的军队医院变迁的缩影。

  而变化背后,是一代代西藏军区总医院人生死竞速的故事。

  “2005年,我们抢救过一名腹腔大出血的患者,在简陋的急诊手术室里,动员全院力量抢救了一个半小时。”徐建国说。现在的急救中心手术室配置了全套的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恒温输液系统,开通了急诊用血绿色通道,对危重伤员的紧急手术可在入科后立刻展开。“我们还开通了直升机救护平台,定日地震,重伤员1个多小时就转运到位了。”他说,“治病救人,抢的就是时间,‘来得及’就是最好的消息。”

  从“急救速度”的提升到“诊断精度”的飞跃,医院每个科室都刻着时代印记。

  医学影像科主任刘洁在数字阅片室轻点鼠标,肺部高分辨率CT的肺窗、纵隔窗、骨窗图像依次展开。他一边看片,一边讲解:“双肺门周围对称性分布的‘蝶翼状’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均匀增厚——这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典型影像学特征,结合患者近期高原暴露史及急性低氧症状,诊断依据很充分。”刘洁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MPR(多平面重建)图像同步切换至冠状位与矢状位,病变的空间分布与累积范围被精准还原。

  1999年刚进藏工作时,刘洁面对的是“传统屏——片系统”。医患共处于铅防护不足的摄片室,技术员需在暗盒装载胶片、设定曝光参数、转移至洗片槽的流程中与时间赛跑;暗室里,显影液、定影液因高原低温导致化学活性骤降,医生们只能冒险启用“热得快”——这在规范操作中绝对禁止的设备,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那时,一张胸片从拍摄到出片需半小时,影像分辨率有限,像肺水肿早期的小叶间隔增厚,往往要到病变进展期才能识别。

  “现在不同了!”刘洁滑动触控屏感叹,远程会诊系统里,基层卫生院通过移动DR拍摄的胸片清晰锐利——要知道,高原牧区的低气压、剧烈温差与电压波动,曾让传统X线机频繁出现曝光不足或过度的问题。如今5G专网支撑的影像实时传输,让偏远牧区的影像数据能“秒级”抵达会诊中心,AI系统先做初步筛查和分析,再由专家复核,既保证了诊断速度,又提高了准确率,连过去容易漏诊的早期血管病变都能被及时发现。

  在守护高原军民健康的前线,高山病科的发展更需不断探索与创新。高山病科主任李尚师办公室的电脑上,记录着历年来巡诊到各哨所点位发现和亟须解决的高原疾病相关问题。

  “2016年驻训时收过一名22岁的战士,呼吸性碱中毒引发心跳呼吸骤停,野外高海拔救治条件和难度都极具挑战。”李尚师记得,在团队将其成功抢救后连夜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救治条件与区外“三甲”医院相比有不少差距。

  现在的高山病防治培训大楼里,开放床位100张,有ECMO、基因测序仪、胸阻抗及全球最新NO治疗仪等临床、科研设备60余台(件),新投入条件建设经费1500余万元。

  从1950年进藏建立高山病科,到2006年更名为全军高山病中心,再到2025年更名为高原病科(呼吸科),李尚师细数着科室沿革。目前,急性高原病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的综合救治成功率超过99%。30余年来,急性高原病官兵的院内综合救治保持“零死亡”。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要建立规范体系,让医院的多项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75载岁月流转。1950年医院奉命进军西藏,十八军医护人员在牛粪炉旁搓热的听诊器,如今已变成覆盖整个西藏的远程医疗网络;为沿途部队和群众看病治病的“帐篷医院”,已发展为占地广阔、学科齐全、技术领先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发展。

  “生命尊严从不因为高海拔而打折。”徐建国望着急诊室亮起的灯光,语气坚定。西藏军区总医院信仰之光也从未熄灭,始终为高原军民照亮生命之路。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