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500年消防史:从禁中“门海”到民间水会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一旦起火,势必瞬间蔓延而造成无可逆转的破坏,因而古人对于防火是十分重视的。作为都城,明清时的北京街市繁华,房屋栉比,对于防火要求更高,上自宫廷禁地,下至民间街市,都会用各种办法来防范火灾或是想方设法地减少一旦着火所造成的损失。
禁中屡次被火 门海防范
明朝发生过多次火灾,即使是例禁森严的皇宫也不例外。据统计,明代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灾。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鳌山灯火,禁中年例,亦清朝乐事。然亦有最出意外者,如永乐十三年正月之壬子,鳌山火发,焚死多人,都督马旺亦与焉。”当时朱棣正好在北京,据称“闻之惊惋,命太子修省”。正德年间皇宫再次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火灾,“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上于宫廷中,依檐设毯幕,而贮火药其中,偶不戒。延烧乾清宫,以至坤宁宫,一时俱烬。”一场大火,几毁一座皇宫。
为了应对不可预测的火灾,大明的皇宫内各处放置了多个“门海”。顾名思义,让门前的水犹如大海一般,即使发生火灾,也可就地取水及时扑灭,所以也称为“吉祥缸”。明清易代之后,在宫中放置水缸的做法也延续下来。《内务府事例》记载:“大内多宫殿门,泛铜狮象炉鼎龟鹤,暨镀金狮象麒麟炉鼎门海,皆前明旧物。”门海民间又称为“金缸”“太平缸”,这种明清宫城中用以日常存水以作防火之用的水缸,依据大小分为大金海、大铜海、大铁海、中铜海、小铜海以及小铁海6种。会典记载,清代内廷各处,计大金海18个、大铜海22个、大铁海4个、中铜海152个、小铜海8个、小铁海104个,总共308个。门海四季存水,每年自二月朔至十月底,每半个月添水一次。有专人负责管理门海,一名苏拉管理3个海。到了严冬时节,为了防止缸中的存水结冰,还得用火炭烧温,名曰“熏缸”。(《旧京水会资料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解密:古代民间谣谚勾勒出贪腐众生相
民间谣谚作为百姓对生活的洞悉与总结,以极具特色的鲜明的民间语言,反映了百姓的真实心声、概括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传递出对善的追求与对恶的贬斥。[详细] -
刘邦何以堪称“高明的政治家”?
说起汉王刘邦,不少人赞同“他是一位高明政治家”的评价。确实,刘邦身上具备了政治家所应有的一些基本胸怀和素养。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应当具有良好的口碑,赢得群众的支持。[详细] -
陈云用哪12个字概括“用人之道”?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陈云开始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而此时,全国只有四万多党员,还主要集中在红军和陕甘宁地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