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统一——清王朝的兴衰史鉴(一)

顾春 发布时间:2019-07-19 08:57:00来源: 学习时报

  中国自古以来即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自夏商周以来,通过授民授疆土和东周东迁,中国实现了北方地区从渭水流域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土开发,并孕育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实现了最早的民族发育,建立了统一的秦汉帝国。之后,伴随着多次民族大融合和北人南迁,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南北方的交流不断加强,国土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隋唐以后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历史表明,自西周分封诸侯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多民族大一统的格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脉,中国的统一时间之长无与伦比,为世界所仅见。 

  开疆拓土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开启了清代统一的历史进程。面对着激烈而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清朝统治者通过血与火的残酷战争,在顺治年间相继平定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等,在康熙初年基本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格局。清朝统治者与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和外侵之敌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从平三藩、收台湾到抗击沙俄入侵,从粉碎罗卜藏丹津叛乱到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从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到收复新疆伊犁,在极为落后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组织了一次次规模浩大的军事远征,或长途跋涉,冒雪冲寒,或冲踏流沙,横越绝漠,其路途之远,山川之险,补给之难,军行之艰,难以想见、令人惊叹。

  历经百余年的开疆拓土和顺康雍乾诸朝的苦心经营,至乾隆年间实现了大一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励精图治

  为实现和巩固全国统一,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统一制度。通过设立军机处,实现了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大大提高了处急应变效率和解决重大机要事务的能力。通过密折奏报制度,使督抚、藩臬、驻防将军等封疆大吏相互监督和纠察,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八旗兵重点驻防与绿营兵广布遍置相结合的军事制度,成千上万的驿站和递铺彼此相连、四通八达,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地到边疆的严密而快速的军事系统。在财政上严格实行奏销审计制度,削弱了地方财权,使财权更集中地归于中央。通过这些措施,清朝彻底根除了历代王朝曾出现的宰相擅权、母后专政、外戚篡夺、宦官横行、地方割据等危害皇权的隐患,使国家的统一达到了传统社会的较高水平。

  在治理和巩固边疆上,清朝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渔猎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复出现,边疆地区的民族对抗和战争史不绝书。秦汉之匈奴,南北朝之匈奴、鲜卑、羯、氐、羌,唐之突厥、回纥、吐蕃,宋之契丹、党项,明之蒙古、女真,都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和大规模的政治对抗和残酷战争。

  面对疆域不断扩大、边疆和民族问题更为复杂的新情况,清朝统治者在“首崇满洲”的同时,突破华夷之防,采取各种办法协调民族关系,不仅稳定和巩固了边疆,更使边疆的少数民族成为捍卫边疆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根据各个地区、民族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对边疆实施有针对性的统治和管理。在政治和管理体制上,或立将军、或定盟旗、或依伯克、或驻大臣、或改郡县。建立“年班”“围班”制度,密切与边疆民族首领和上层贵族的联系。在经济上,鼓励屯垦,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生产。特别是在十八、十九世纪,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不断推进,大量的中原人口流向边疆,边疆人口急剧增加,不仅促进了边疆开发,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以畜牧业为主向农、牧、工、商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巨大转变,而且使东西部的联系更加密切,东西部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军事上,设官驻兵,筑城戍守,兴修驿路,多置驿站,广设卡伦,大大加强了边疆的军事力量和内地与边疆的联系。面对清朝晚期的外敌入侵和边疆危机,清朝又在故土新归的新疆、孤悬海外的台湾、满族发源的东北先后建立行省。这些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使广袤的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内地联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奠定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位,在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上实现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