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回望会师楼·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周相睿 发布时间:2019-08-08 09:34:00来源: 拉萨日报

  月色照耀下的西津门,一切显得格外安静。丝丝凉风挟裹着草木的芳香扑面而来。独自一个人在夏日的夜晚,漫步走进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旧址广场。

  四野无声,星光点点。

  游客喧嚣了一天的大院,终于安静了下来。远望西边连绵山峦勾勒出的线条,隐隐约约中又仿佛看到了红军司令部一盏锈迹斑斑的油灯发出的光,听到了涓涓祖厉河水冲击着两岸。

  193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进行战略大转移的重要一年。从瑞金出发,转战十余省,长征总里程十余万里。运用了独立自主的方针,让党、红军和革命渐渐地看到了曙光。大渡河上铁索冰冷刺骨,金沙江畔骇浪滔天。皑皑雪山,茫茫草地,都成为长征进行曲中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为陇中黄土高原的会宁奏响三军大会师的凯歌。

  就在会宁会师的前几日,两位新中国缔造者,为三军会师地方选在哪里,精心谋划着。身着军装,右手指间夹着一根手工卷旱烟的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次三方面主力红军会师,要选个好地方。一方面咱们要防止老蒋的偷袭;另一方面咱们还要北上与刘志丹、谢子长会合,北上抗日去。周总理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就选会宁,地处交通要道,可打可藏,同时毗邻黄河,可以北上。”毛主席说:“好,会宁,会宁,好地名,三军会师中国安宁。就选这里了,上次两河口一会师,张国焘南下,另立中央,这次咱就选会宁。”历史就这样把会宁与中国革命联系到了一起,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会宁会师重要的还是地形和地势——便于“行”“打”“藏”,又地处黄土高原,华家岭、六盘山余脉相交于此,沟壑纵横,山岗连绵;西津门为明洪武时县城西城门,东南西三面环山,河流交汇环绕,北边长川开阔。三大主力红军在此会师,当地老百姓就称为“会师楼”。

  1936年,金秋十月,古老而典雅的会宁县城迎来了三军会师。中央红军和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以及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四方面军。

  正是金秋,军民同乐。

  各方面的红军指挥部陆续迁来,县城的民居和商铺都邀请红军住在自己家。家家户户油灯盏照耀下的窗户,如满天繁星,点亮了会宁县城。

  小县城昔日的宁静被胜利的喜悦打破。屋檐上红彤彤的辣椒,金黄色的玉米,会师楼下开放的白色打碗碗花,点缀得让这幅三军会师的图卷更加五彩缤纷。

  毛主席曾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千难万险,会师楼孕育了一场大革命,也孕育着一个新中国。

  会宁这不大的黄土塬上,自明清以来文风昌盛,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在表现大多是古老的庙宇,县城人就留下了一句顺口溜:“半城民房半城庙、风铃呤叮送梵声”,也正是县城的真实写照。而在会宁文庙大成殿召开的这次联欢会,成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庆功会。

  1936年10月10日傍晚,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文庙大成殿举行了庆祝会师联欢会。军民同乐,县城欢腾。这次联欢会是一场庆功会,一次凝心会。大成殿里用门板搭起了主席台、上方排着“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的红色条幅。主席台上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红军领导人就坐着,笑逐颜开。从长征开始他们的身心从来没有如此放松过,团结、胜利、喜庆、祥和的气氛终于让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在电文前面的称呼中,中央把参加过长征的人都称作首长,向二万五千里长征致敬,向红军指战员们致敬。

  长征是宣言书,这里最嘹亮的宣言;长征是宣传队,在这里整装前进;长征是播种机,在这里播种红色的种子,因为在十多年后将要结出一个新的共和国。

  又是一个金秋的十月。

  红军会宁会师是1936年10月,开国大典又是10月——1949年10月。

  历史悄然前行,就像这大自然,从骄阳似火的夏季悄无声息地就过渡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没有一点突兀,似乎只在转眼之间,叶红了,果熟了,红旗升起了……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

  ……

  离开会宁,红军战士们的心中有着浓浓的眷恋。那是远去的烟云,那是凝固的记忆。

  前方就是延安,前方就是北平。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考生,背着行囊,黎明起身,踏着曙色,向前向前,一路走过南昌、瑞金、遵义到会宁。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漫长的行程中,会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正是在这里,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长征精神;正是在这里,取得了诸多决定性的胜利。

  有人说,会宁人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会宁人是条鱼,驮出了新中国。

  历史,不会忘记会师门,凯旋之门!

  历史,不能忘记会宁!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映象

    拉萨这两个字首次映入我的眼帘是在泛黄的高中历史课本上。斗转星移,逐步加深了对这片神奇土地的了解,这里的风土民情像吸铁磁一样深深吸引着我,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探寻的冲动。[详细]
  • 金银滩: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诞生的地方

    这里曾是军事禁区,没有名字,数字“221”是它的代号。这里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这里,是中国原子城。[详细]
  • 【照片背后】唐召明:大雪无情人有情 我随“神鹰”来救援

    简单的黑白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次任务、一场灾难,更是摄影家唐召明一段难以忘怀的精彩记忆。灾区传来一封封特急电报,火速传到那曲、拉萨、北京,通过广播、报纸,雪灾的消息传遍全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