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我要去西藏(七):情系昌都

于雁军 发布时间:2020-05-15 09:0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值此西南军区十八军胜利进藏70周年暨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之际,我与耄耋之年的母亲怀着对进藏英雄们无比崇敬的心情撰写此文,深切缅怀那些为了西藏的解放、建设、守卫而献出宝贵生命、献出青春年华、献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宝贵年华的所有雪域儿女。五十年代进藏的那些勇士们,虽然他们已大多与世长辞,有的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但他们那种大无畏的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精神、豪情壮志与雪域高原永存。他们的这种精神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盛开、怒放,像雪山之巅的雪莲花一样洁白,像藏族同胞双手捧起的哈达一样圣洁,他们的奉献情怀永远为西藏人民铭记。


图为五十年昌都解委会大楼 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第三天,终于等到了一辆昌都解委会的汽车,母亲与韩组长他俩搭乘此辆汽车又出发了。汽车风雨兼程,一路颠簸,穿行在高原峡谷中的康藏公路上,350多公里,足足行驶了6个钟头,母亲才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藏东重镇——昌都。历经20多天,母亲总算踏上了昌都这片热土,使劲呼吸着这座具有厚重历史、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藏东第一城的新鲜空气,领略着它多姿多彩的风情。

  为了使母亲更加全面地了解昌都,韩组长一路上如数家珍地向母亲讲述着:“昌都建城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素有‘藏东明珠’‘康巴腹地’‘西藏正门’之美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这里并流。为藏东政治、经济、商业、贸易、军事中心,扼青、康、滇、藏交通要冲。风土人情异彩纷呈,藏族服饰艳丽夺目,康巴美食令人神往,牧区草原、康巴风情、寺庙众多、碉楼尽收眼底。”母亲从老家启程,来到藏东雪域重镇昌都,一路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好似千里锦绣的画卷慢慢展开,令母亲目不暇接、兴奋不已……

  昌都分工委、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最初在刚解放的昌都噶厦总管府,母亲到来时已搬迁到了新址。新的办公场所始建于1952年,分别为昌都解委会大楼、将军楼、小礼堂、餐厅等共六栋楼,分散于大院之内。其中解委会办公大楼是由分工委书记兼解委会主任王其梅将军参与设计并主持建造,高二层,砖木建构,建筑平面布局呈“王”字形,系昌都解放委员会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处办公场所。

  解委会大院面积很大,大院后面散落着多处完全用木头建造的平房,房子的样式就是藏式民居的“崩空”式。房子呈方形,正面一扇小窗户,右面一扇门。整体材料全是木材,外面也没上涂料,给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感。这些房子往往是四、五间连在一起,一家一间,专供各部门干部家属来探亲生活住宿。有的是解委会下属几个单位合在一块成立一个食堂,供干部职工日常用餐。还有马厩、牦牛棚等。


图为当年十八军指战员自己伐木建房子

  各单位在解委会办公大楼办公,父亲他们机要交通站在大楼里靠近分工委办公室旁边的房间办公。分工委上班期间,母亲他们这些家属从来不会到大院前面的大楼附近转悠,因为那是昌都地区的枢纽,一般人员是不被允许擅自进入的。当时昌都分工委、昌都解委会属于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双重领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昌都“锅庄”舞无处不在,只要有藏族人,就会有“锅庄”舞。平时大院里静悄悄的,大家各干各的工作。藏族工作人员占解委会所有工作人员近五分之三,他们喜爱唱歌跳舞。晚饭后,大院就热闹起来了,一大群藏族男女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男性穿着肥大的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开始载歌载舞。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子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这个时候,母亲他们常常站在一旁尽情地观看欣赏,不时报以热烈的喝彩声。有时候,第一书记王其梅、第二书记苗丕一(1957年春季,从53师师长兼政委任上调到目前任上)等其他分工委、解委会领导也会驻足观看一会儿,不时报以喜悦、赞许的目光。

  母亲他们这些家属平时闲着没事,就去单位食堂帮着打个下手。当时正赶上分工委、解委会下属单位扩充编制,需要临时增加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第一线去。由于母亲在家乡是妇救会干部、高小文化程度,申报后经分工委办公室审查考核,母亲被分到了父亲单位,协助后勤协理员刘敏杰工作。这样一来,母亲就可以与父亲一样出入办公大楼了。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虽说暂时是编外人员,但父亲部门的正式员工——押运员都是经过枪林弹雨磨炼出来的,大多数经历过解放战争,有的甚至经历过抗日战争。所以,母亲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决心认真学习业务,多向老同志请教,尽心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母亲从此在她人生旅程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为自己能够在雪域高原为共产党做这样一份工作而自豪。现在回想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母亲都久久不能平静。

  在1956年全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西藏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日子,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领导人讲话都提到了民主改革问题。西藏工委在执行中央“慎重稳进”的过程中,准备在昌都、日喀则实行民主改革试点。因之接踵而来的是扩大机构增加人员,进行大力宣传和试点。父亲负责的昌都分工委机要交通站也在扩充之列,由机要交通站扩充为机要交通局,直属昌都分工委领导。在西藏工委电示下,昌都分工委组织部下文任命父亲为机要交通局局长,周孝山为副局长,从1956年10月16日走马上任。母亲非常清楚地记着机要交通局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还有陶跃忠、王佳廉、唐俊生、韩进先、郑海超等近20多位从事机要交通的同志。

  

  母亲在为父亲进步、工作得到上级领导肯定而高兴;同时,因为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为父亲捏了把汗,暗暗替他担忧。由于前一阶段,昌都地区江达宗头人、解委会主任齐美公布伙同从金沙江东窜入的叛乱骨干分子在江达开始武装叛乱,抢劫过往军车,洗劫过往公路道班,杀害解放军零星人员,并有日渐恶化的趋势。随着昌都地区的形势日趋紧张,解放军的部队也加紧调往昌都。


图为修复后的昌都解委会大楼 图片来源:莆田东南网

  有一天在解委会小礼堂,昌都分工委召开了紧急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分工委书记王其梅将军、副书记李本信、分工委其他领导、直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会上王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主要讲了当前的形势。大概意思:“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要时刻关注局势的进一步发展,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牢牢坚守岗位。一定要把握好民族政策,工作不能冒进,要进一步做好藏族同胞的工作。”


图为父亲在昌都分工委机要交通局局长任上

  会后,父亲与周副局长马上回到局里,立即召开局全体紧急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那次会议母亲也参加了,会议气氛很紧张。在会上父亲和周副局长都分别讲了话,特别强调:“现在昌都形势非常紧张,叛匪时常出没,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安全。自从站改局后我们的任务更重了,不但要做好局里的工作,还得注意沿线各点站的工作衔接。今后我们外出执行任务,要以小组为单位,带足子弹,出发前天晚上务必认真检查武器装备,不能出半点纰漏。否则,不但完不成任务,还可能丢掉性命。而且,在危急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机要文件,绝对不能落到叛匪手里。”

  在昌都的日日夜夜,母亲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时每刻担心着父亲与他战友们的安危。父亲他们每次外出执行任务便把母亲牵挂的心带走了,每次少则5、6天,多则半个月才能回来。父亲他们每次远行执行任务,一组4到5个人,骑着马,带着机要文件,赶着拖着邮件驮子的牦牛艰难行进在昌都几百公里的雪域高原上、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跨过湍急奔腾的大江大河,同时还要克服高原缺氧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母亲眼里,父亲他们就是一支不穿军装的特殊的革命队伍,在执行任务途中,时常是叛匪、流寇袭击的目标。然而,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灵活机智地与叛匪周旋,誓死用生命保护着党的机要文件。他们不但传送机要文件,有时还要穿越叛匪封锁区,把上级的指示、命令、文件带进去,再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把里面被困同志的消息带回来,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在母亲心中,他们无愧为是藏东雪域高原上的雄鹰,驰骋在雪域天路的信使。

  母亲常想:“人类历史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既有金沙江的汹涌澎湃,又有大渡河的咆哮,既有雅鲁藏布江少有的文静,又有怒江的滚滚浊浪。只有经得起冲刷,经得起撞击的人物,才能成为真真的英雄。遭遇危机不可怕,重要的是坚持、挺住、抗住。无怨无悔扎根雪域高原的十八军指战员,以及在雪域高原上甘洒热血、奉献青春的仁人志士、乃至长眠于雪域高原的烈士们、至今还坚守在雪域高原的一代又一代雪域儿女们就是经历无数次摔打、冲刷、撞击,但仍然屹立不倒、坚如磐石的英雄。”

  母亲虽然在昌都解委会大院工作了不到两年,但在这段短暂的峥嵘岁月中,母亲见证了昌都的蓬勃发展、见证了西藏的美好前景。尽管当时昌都地区有些地方的反动上层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挑唆和支持下,不满民主改革,伙同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发动了局部叛乱。然而母亲坚信西藏昌都目前出现的困难处境是暂时,最终会被滚滚历史的洪流荡涤而去,迎来的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昌都汉藏人民的大团结,迎来的是西藏农奴大解放、从此翻身当家作主。

  为了稳定西藏的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英明而果断地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提出了“六年不改”的方针政策。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适当收缩,巩固提高,稳步前进”的方针,人员、机构、财政等的“大下马”和机构紧缩。大批汉族干部、职工内调,一部分藏族干部精简,新参加工作的3400名藏族青年被送到在内地成立的西藏公学、西藏团校学习、培训。地方工作只保留3700人,总计减少员额4.5万余人。

  1957年7月的一天,母亲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西藏民主改革政策,在昌都分工委机要交通局安排下,有条不紊地移交了手头的工作,在局里干部唐俊生的陪护下踏上了回内地的旅程。母亲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依依惜别了父亲、同事,走出了昌都解委会大院。母亲带走的是仍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对父亲的无限牵挂,对大家火一样的工作热情的美好印象、往昔解委会大院温馨的欢声笑语、欢快的“锅庄”舞优美的舞姿和歌声、强巴林寺悠扬的钟声……留下的是在昌都奋斗的足迹,是对雪域高原永远割舍不下的深深眷恋之情。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70年辉煌如歌的峥嵘岁月早已融入到了雪域高原大地,融入到了雪域高原的雪山大江、融入到了与珠穆朗玛峰齐天的宇宙苍穹,随着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水滚滚向前,川流不息……(中国西藏网 文/于雁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