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藏北故事】跑过300多趟藏北高原

发布时间:2020-12-16 10:3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这首《天路》之歌,包含着藏族人民幸福与喜悦之情,歌声伴随着穿越藏北高原的火车汽笛,传遍祖国四方。

  2016年2月3日15时30分,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所值乘的Z21/22次列车缓缓离开拉萨驶向北京。这是京藏列车开通运营9年半时间,终点到北京的最后一趟列车。作为一名长期报道这趟列车的“痴情记者”,我先乘西藏民航客机从北京飞往拉萨,然后从拉萨登上了这最后一趟的京藏列车。

  与许多乘务员一样,我对青藏铁路京藏列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我对京藏列车进行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图文报道,京藏列车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此外,我还与原任北京客运段党委宣传负责人、现任北京客运段工会主席王博轩联合各自工作单位做公益,通过单位和社会捐助,先后在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现改为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中心小学和尼玛县城建立了两个“爱心书屋”,通过京藏列车共义务运送藏汉文少儿课外读物约2万册和大量的文具书包。


这是京藏车队二组乘务员在拉萨站发车前,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列车拍照留念(唐召明2016年2月3日摄)

  在拉萨火车站站台上,我与乘务员们眼噙泪水,与无数次行驶在藏北高原的列车拍照留念。为优化进藏列车运行线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2016年2月1日至5日,京藏列车的5个车体由北京铁路局移交沈阳铁路局,整趟列车线路以后延伸至沈阳,北京改为经停站。2017年,这趟列车又移交给了青藏铁路公司负责运行。

  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原值乘的Z21/22次列车,从2006年7月1日开通,到2016年2月1日,已安全运行3196万公里,运送旅客990多万人次。

  9年半时间,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车队15个班组、500多名乘务人员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工作热情值守在“天路”上,热情为广大旅客服务,未发生一起涉及安全和服务的旅客投诉事件,架起了藏汉民族团结的桥梁。

  “10年前我们懵懂地来到这里,10年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藏北高原。”京藏列车二组列车长刘宝柱站在这最后一趟列车的最尾端,一边用手中的手机录制列车驶离那曲车站的小视频,一边抹去滚烫的泪水。

  在京藏列车开通运营的9年半时间里,这趟列车的列车长刘宝柱和厨师长孙冠军,以及武子建、申威、张绍阳、周政、王国亮等乘务员与京藏车队近一半的乘务员一样,已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上跟车跑过300多趟藏北高原。

  他们在为旅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向自身的生命极限挑战。这趟车的列车长刘宝柱兜里总是备着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他说,“往返8000公里,尤其在唐古拉区段我得对旅客负责,对班组职工负责。”29岁的厨师长孙冠军,有一次发着39度的高烧,吸着氧气,坚守在灶旁。他说:“轻伤不下火线。”

  这是夫妻同在京藏列车上工作、被人们亲切称为“高飞的比翼鸟”的京藏车队十一组列车长王宝山为身体不适的旅客送上氧气面罩(唐召明2010年8月22日摄)

  这趟列车二组餐车长李超和十一组列车长王宝山。夫妻俩从京藏列车开通运营时相识相爱,直到结婚生子,夫妻俩在京藏列车上“比翼齐飞”,见证了“天路”列车所有的风雨历程。李超不无遗憾地说:“跑车10年,全家人没有过一个团圆节。原想跑完这最后一趟车,和丈夫带6岁多的女儿外出旅游,但丈夫又新接手了为沈阳局作跑车运营指导的工作,计划只好又一次落空。”

  这是京藏车队三组餐车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冯顺义在唐古拉山区段为旅客供应午餐(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摄)

  这趟列车的厨师长孙冠军告诉记者,京藏列车自开通运营以来,除了像西红柿炒鸡蛋因藏北高原沸点低而无法炒成片外,其他三四十种可口饭菜都能在列车运行中的高海拔地段完成。

  第二天拂晓,列车呼啸着通过灯火辉煌的唐古拉车站,我有些按捺不住地激动。因为此车站既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青藏公路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铁路则走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火车站和海拔5072米的最高铁路点。

  这是自青藏铁路开通以来,我第50多次往返乘坐京藏列车通过唐古拉山了。对于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我就像回到家一样。看到与青藏铁路相向而行的青藏公路不时有汽车来往穿梭,我不由得想起30年前第一次踏进西藏时的艰辛之旅。

  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南端昆仑山到西藏拉萨,约有120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特别是藏北高原沿途食宿的兵站帐篷和简易房设在“远看是川,近看是山”的山峦之中。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断言:“无论放牧人或畜群,在这里都生存不了”。

  那时,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的公路沿线兵站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晚一点赶到的客人,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甚至还住不上房子,只能在汽车里坐着熬过一夜。

  这是被称为“快乐大叔”的共产党员、硬座车厢乘务员郑志刚在北京开往拉萨的京藏列车上,与藏族学生一起欢歌(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摄)

  当时,藏北高原500多公里的冻土层十分令人头疼!尽管后来铺了沥青油路,但公路下的地表冰层随冬夏季天气温度而忽硬忽软,时间一长,使得公路变成坑坑洼洼的“返浆”路。坐在汽车里,人常常被颠簸得骨头像散了架一样难受。

  如今,青藏高原的交通工具由牦牛、公路发展到了铁路。久居高原的当地人乘火车,40多个小时就可抵达首都北京;而对不太熟悉西藏的游客来说,沿途雪域风光神奇壮美,密封增氧车厢宽敞舒适,在青藏高原旅行成为一种享受。(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一张旧影背后的传奇故事

    我最近一直在整理过去在藏北高原所拍摄的照片。看到一名小男孩站在摩托车车架上,手扶车把的照片时,我禁不住打开30年来的记忆闸门,回忆起拍摄此照片前后的传奇故事。[详细]
  • 【藏北故事】论白,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今年是西藏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论白牺牲15周年。不久前,我与几位援藏干部相聚,大家不约而同地追忆起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原县委书记论白所结下的深情厚谊,此缅怀之情令人感动。 [详细]
  • 【藏北故事】科考发现藏药“宝库”

    微信截图_20201126091614.png
    我跟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来到班戈县保吉乡娘日贡溶洞进行科学考察。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溶洞里,科考人员格桑顿珠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可入藏药、用于治疗胃病等病症的海水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