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专家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张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发布时间:2021-09-22 09:2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

  中国西藏网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

  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新发展阶段伴生的一些新问题,譬如中华民族的未来朝什么方向走?我们的命运在哪里?方向在哪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重要性: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认为,这就是在定方向,一锤定音。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纲举目张,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必须要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和“纲”。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必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彰显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愈发认识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极端重要性,可谓高瞻远瞩。”张云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该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张云认为,西藏的发展中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继续加以解决。比如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包括“西藏自古就是独立的”“满蒙非中国论”,以及所谓的“高度自治”“大藏区”等谬论,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更损害西藏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以及在他们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势力,还在做一些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事情,有些已然是明火执仗、公然挑衅。

  他剖析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我们在认清形势、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未雨绸缪,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张云认为,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在富民兴边、凝聚人心、促进“三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边境地区是各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以西藏为例,除了藏族以外,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边境地区往往海拔高、环境差、基础设施相对差,原来,发展中存在‘人口集中’的主张,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边境地区‘空心化’。我们希望边境地区安安稳稳,专心搞发展,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环境并不安宁。”张云说,“这么多年来,富民兴边对边境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以后的新时代中国边境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党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安排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法有效、成就举世瞩目。多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后还将继续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我几乎每年都会去西藏调研,去到的边境地区也比较多,确实能感受到变化巨大。”张云亲眼见到,百姓的房子更漂亮了,家里更美了,路更宽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自信也洋溢出来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调研接触到的很多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的世世代代生活在边境地区,有的不是。”2014年,张云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调研,有一个村的第一书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名汉族大学生村官,话不多,脸很红很红。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村子里,他和村民们一起劳作、生活,日复一日,亲如一家。他们的话都不多,没有说过多么动人的话语,但张云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党中央的关怀,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也能感受到他们平凡工作中展现出的不平凡的精神境界。

  张云认为,在边境地区,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富裕,同时也要不断给予爱国守边典型人物国家荣誉,譬如获颁“七一勋章”的卓嘎、“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以及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帕米尔雄鹰”等。现实中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的人,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弘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调研时,张云到过许多达曼人的家里。“他们的普通话讲得挺好,他们告诉我房子是政府盖的,很多工作是政府带领大家一起干好的。”在跟年轻人交流时,张云发现他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家乡。“当我问将来愿意去哪里发展时,有的人说想要去拉萨,有的还想走出西藏,到其他省份去工作生活。”他了解到,有的达曼人家的女儿嫁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她们与家人常常视频通话,定期也会回家来看看。年轻人在外出打工时与外省青年结识,产生爱情,成家后,有的一起回到了对方的家乡,有的来到了吉隆。这样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彼此成为了亲属关系,形成一个牢固的关系网,了解程度也愈加深厚,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逐渐实现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怎么铸牢的?张云认为是靠每个人的每一个具体行动。不管是西藏,还是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