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像格桑花一样戍守边关

赵二召 发布时间:2018-10-11 09: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十月的玉麦层林尽染,和雪白的日拉雪山交相呼应,奔腾的玉门曲和着山间工地的轰鸣,奏唱着幸福玉麦的颂歌,一座新型小康示范村正在拔地而起。

图为玉麦边防派出所官兵邀请新玉麦建设者和央宗来到所里和官兵们一同升起五星红旗。摄影:何宇恒

10月1日一大早,央宗穿着藏装,带着儿子索朗顿珠,与新老玉麦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一同来到边防派出所参加升旗仪式。国旗伴着山间拂晓的氤氲,和丛林中回荡的国歌,冉冉升起。

2017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总书记回信即将一年了,玉麦乡党委书记达瓦亲眼见证了玉麦乡翻天覆地的巨变,看着迎风招展的国旗,达瓦的眼睛噙满泪水。

达瓦说:“在此之前,虽然早在70年代就有武装民兵,但是除了砍柴刀之外毫无震慑性的武器,老百姓在巡边和放牧的路程中会底气不足。”


图为玉麦边防派出所官兵在密林中巡逻。摄影:赵二召

在边防派出所和解放军相继进驻以来,这些情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2011年,玉麦边防派出所正式挂牌,公安边防官兵成为了进驻玉麦乡的一支常驻武装力量,站在了维主权、反蚕食斗争的最前线,这些“最可爱的人”也成为了玉麦乡群众的底气和腰杆。

玉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只有9户人家共31名户籍人口。这里地处峡谷高原地带,边境线长近百公里,有多条通外山口。由于独有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特点,长期以来,玉麦基本属于进出全靠手脚并用、生活保障全靠驮的“世外桃源”。

玉麦边防派出所徐杨刚已经在此工作6年了,期间的酸涩苦楚早已和戍边守土化为一体,甚至还成为了生活中的乐趣。他说:“因为这些事情说给旁人没人会信,大多数情况说了反倒成了个段子,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图为官兵在山泉处饮水(为了减轻巡逻负担,官兵们一般不会带水在身上,渴了就趴在泉水流下的地方喝几口)。摄影:何宇恒

从营地到执勤点,短短十几公里山路,常常要走上6、7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期间为了保持战斗力,需要时常补给,在嚼完压缩干粮后就以山泉解渴。“这里水质清冽,我们经常在此饮水,然后继续走上巡边路。”去年刚到玉麦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彭维熙说,他们条件艰苦但不怕吃苦的乐观精神也感染着每一个人。

彭维熙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初来时常断电断网的玉麦乡,他心里难免会有落差和委屈,尤其是看到路途艰险时,这种情绪更为强烈,至今心有余悸。彭维熙说:“生活的苦并不算啥,主要是一旦有巡逻任务,就意味着长时间没法和家人取得联系。”

有一次,彭维熙和战友巡逻回来后,开机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可是刚一接通母亲便将电话挂了。后来彭维熙才得知:每次出去巡逻,家中母亲便定时打电话,一旦电话接通,就证明自己是安全的,母亲也就放下心来。尽管每次巡逻之前他都会给家人打电话告知失联时间,但还是挡不住家人的思念。

和彭维熙一样有家不能回的年轻官兵还有很多,这样的体会也是每个人心照不宣的隐秘。

玉麦乡边防派出所教导员陈光武从甘肃政法学院毕业后就进入西藏边防工作,作为一名常年坚守边防一线的35岁老兵,他对官兵们的心事了如指掌。提及业务能力,陈光武对于如何带好一支队伍,怎样让战士们保持高昂的斗志胸有成竹。


图为玉麦边防派出所官兵给蔬菜浇水。摄影:赵二召

陈光武来到玉麦后,就和每一个战士分别谈心,了解战士诉求,全面掌握工作情况,最终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工作切入点。他说:“之前由于道路不畅,玉麦乡物资比较缺乏,经常需要储备半年的蔬菜粮食,由于不能久存,在后三个月战士们经常一天三顿海带和土豆,非常恼火。”


图为温室大棚种植的水萝卜。摄影:赵二召

鉴于此,陈光武带领战士们积极开荒拓土,种植温室大棚,找来锯末、牛粪、沙土将大棚内土壤改良,经过精心培育,现已种出20多种蔬菜、瓜果,营地的绿色蔬菜也成了玉麦冬日的新景象。“看到了绿色也就看到了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战士们的寄托。”陈光武说道。


图为边防派出所养殖的家禽。摄影:赵二召

由于成绩突出,玉麦边防派出所于2017年荣获西藏边防总队综合整治先进单位,于2018年先后荣获公安部公安边防部队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记集体三等功、西藏边防总队稳边固防先进集体、西藏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二召)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