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赏阅

【藏北故事】探访“鸟鼠同穴”之谜

唐召明 发布时间:2019-08-21 15:3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人们在藏北高原旅行,目及之处,发现最多的野生动物莫过于高原鼠兔了。这种很像老鼠,但尾巴却超短的小动物往往在草丛间疾驰而过窜入洞穴,而那些洞穴也是东一个、西一个数不胜数。

  这种外形很像老鼠,其牙齿、摄食方式和栖居活动习惯等行为都与兔子相近的小动物,被人们命名为“鼠兔”。究其原因它们是兔,而不是鼠的近亲。

  高原鼠兔是藏北草原上分布广、数量多的一种小动物。它们的毛色亮褐,腹部夹带白色,有成人拳头大小。

  由于记者职业使然,我对鼠兔充满兴趣。那是因为褐背地鸦、雪雀等鸟类与鼠兔同居一穴,属于奇闻。


这是一只在双湖草原牛粪前觅食的鼠兔。(唐召明2017年7月27日摄)

  有几次,我发现这种长着毛茸茸脸,有着明亮眼睛和圆形耳朵,像田鼠却没有尾巴的小动物从洞里探出头,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藏北高原许多鸟类由于无树营巢,便钻到洞穴中去了。这种名叫褐背地鸦的鸟,比麻雀稍大,不善飞翔,两脚很强健,嘴细而弯曲,常在草地上跳跃觅食,遇到危险赶紧往洞里一钻。它在洞里筑巢、产卵、育雏,故出现“鸟鼠同穴”的奇特现象。


这是藏北高原与鼠同穴的筑巢小鸟在洞口张望(唐召明2007年摄)

  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鸟鼠同穴”一说。如汉代《尔雅 释鸟篇》记载,“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徒),其鼠为鼵(突)。”

  19世纪以来,一些国外探险家在关于亚洲中部的探险记录中,也有“鸟鼠同穴”的记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队员,在藏北高原目睹了褐背地鸦在黑唇鼠兔洞穴中进进出出,而黑唇鼠兔则蹲坐洞旁或在草地上奔跑的场景。

  西藏动物学家刘务林说,青藏高原“鸟鼠同穴”现象十分普遍。与鼠同穴的鸟类除褐背地鸦外,还有白腰云雀和棕背雪雀。这些比麻雀稍大的小鸟,既吃草籽也吃昆虫。小兽动物则有鼠兔和旱獭。

  10多年前,我在双湖镇后面的草滩上也见到过这种“鸟鼠同穴”共生现象。

  这是一只褐背地鸦(左)与鼠兔(右)同在一起觅食(唐召明2019年8月5日摄)。

  我看见的也是一只褐背地鸦。它当时嘴里叼着条小虫想往洞里钻,便东看看西瞧瞧,十分警觉。我站在三五米远的地方。它并不怕人,不一会就钻进了洞里,过会又从洞里钻出来,好像是在给洞里的雏鸟喂食。

  鼠兔是藏北高原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它们是狼、狐狸和棕熊之类食肉动物的基本口粮,是食物链的基础。

  这是一只在双湖草原帐篷周围堆积物上准备觅食的鼠兔。(唐召明2017年7月27日摄)

  人们过去看到“鸟鼠同穴”,以为是鸟与小兽同穴而居,其实这是误解。科技工作者发现,在同一洞穴中,并不是鸟鼠同穴的。有好事者曾挖开许多洞穴,发现鸟在洞中把洞道完全堵死了。鼠兔洞穴口很多,多达一二十个,鸟多半选择鼠兔已经废弃了的旧洞,或者只占其中一个洞口。由于鸟和鼠并不同出一个洞口,就不可能在地下有密切交往。

  偶然,鼠兔在受惊危急情况下,会临时闯进鸟的洞穴“避难”,或者在刮大风、下冰雹或下雪时,小鸟暂时到鼠兔洞穴中躲一下,可以少吃一些苦头。但是,这种同居的时间并不长,总有一方会出洞逃逸。


这是在藏北高原与鼠同穴的小鸟入洞时在不停地张望(唐召明2001年摄)

  那么,为什么小鸟喜欢在鼠兔洞穴中进进出出呢?为什么会利用废弃洞来繁衍后代呢?

  科技工作者解释说,“鸟鼠同穴”大都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大都没有林木和高大灌木丛,隐蔽条件差,气候寒冷。特别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几乎终年无夏,夜间气温常在零度以下, 日夜温差达20多度,加上狂风等不利自然因素,使得褐背地鸦等小鸟只好利用鼠兔废洞来栖息或是繁殖后代。同时,洞穴内还具有气温稳定、鸟类在里面繁衍后代幼鸟不易遭到天敌袭击等优点。

  也有科技工作者认为,这是动物的一种共生现象。鼠类长期昼伏夜出,视力极差,加之在平坦的沙漠、草原觅食,极易受到鹰这类天敌的攻击,而同穴的小鸟则能“鸣声报警”,使它们得以“闻警逃脱”。同时,因鸟类不会打洞,便借住鼠类洞穴,形成这种相依为命、同穴而居的现象。

  所以说,“鸟鼠同穴”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而在林木茂密的地方,鸟就没有必要借住地上洞穴,也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