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心怀藏西 笔写大美

张鸿涛 发布时间:2018-04-24 09:43:00来源: 西藏日报

近期,一位朋友从西藏阿里来陕,他送给我一本高宝军的新著《藏西笔记》(作家出版社 2017年9月版)。我连续拜读了两遍,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艺术在于独特,文学注重个性,使我对这部佳作久久难忘。

《藏西笔记》开头有两篇“代序”:《阿里赋》和《普兰赋》,用诗一般的语言凝炼地勾勒出藏西的山水、历史、人文、环境、物产,为读者阅读《藏西笔记》打开了一扉透亮的大门,吸引着读者非要步入这扉大门不可,非要去看看这山美、水美、人美的藏西不可。

《藏西笔记》共分六辑59篇。第一辑“进藏记”,大多的散文为纯粹的景色描写,恰如山水素描,描写了一幅幅清淡的水墨风景画,让人似乎可以从画中闻到淡淡的山水清香,感受到美丽山水的爽爽凉意,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赞叹:“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体现了作家对藏西的热爱。

第二辑“在普兰”,写出了普兰街市的特点,风景中有人,人中有风景。地域不同,习俗各异。例如,在普兰街道的四川人开饭馆的经商之道,陕西人吃饭蹲着的习俗……读着这些文字,如同走进景中,游在景里,会有一种走进普兰街市的感觉。

第三辑“跨国情”,一位康巴汉子爱上了尼泊尔姑娘的故事;一位环卫工人娶回了一位外国妻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一位尼泊尔的打工妹,一定要找一位中国籍男子的故事……

第四辑“见行录”,《风雨苍桑边境路》中的丁嘎拉山口,写出了过去极少数人听信谣言逃到印度、尼泊尔十分后悔的事情;在强拉山口中,写出了和由美国提供武器的“四水六岗卫教军”残部开展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劝学记》中写出了“神灵劝学”“土法劝学”“绝食劝学”的真实记录,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家牦牛和野牦牛》写出了野牦牛和家牦牛“私奔”的故事,寒风中,牧民往草地投放饲料,抢救野牦牛的故事,体现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第五辑“家春秋”,写出了八个藏族牧民家庭坎坷曲折的婚姻家史,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下,他们悲中有喜,也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第六辑“藏西行”,描写了狮泉河美丽的月夜;札达县千奇百怪的土林,日土县神秘的传说和美丽的班公湖;祥和的阿里早春;奇形怪状的穹窿银城古迹;在革吉县、改则县境内看到苍茫的羌塘草原,显示了藏西独特的大自然之美。

这部散文集描绘了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雪域藏西,为藏西高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可以说是《阿里地方志》的补录。真实、纯朴、清新、自然,既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大美,又显示散文家的学识、阅历、智慧、本真的意味。

美学家王朝闻说:“现实中的美虽然是美的唯一泉源,是无比生动的,但因上述各种原因,又是比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艺术美就为满足这种特殊需要而历史地必然地产生出来。”(《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即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美却只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作家的责任就是把现实美上升为艺术美。这部散文集是艺术美与现实美高度结合且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一个典范。只有这样才能跨出狭隘的“我”的藏西文化之美,从而成为群众都能普遍接受的艺术之美,才能起到真正的宣传作用。《藏西笔记》的确是这方面的范本。

《藏西笔记》显示了什么美呢?显示了雄浑之美,山水之美,民风之美,心灵之美,文字之美。

雄浑之美。高宝军在书中《阿里赋》开篇写道: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茶马古道,南亚通衢。拱卫三国之界,据守世界之脊。冈底崇岭巍峨南屏,昆仑峻峰耸峙北枕,羌塘草原苍茫东延,喜马雪山飞纵西依。斯地也,得天地造化之神灵,享山水华英之垂青;系历史兵家之扼要,乃藏族文化之根基。”

读完这段文字,让读者感到阿里地理位置的险要,历史的厚重、博大、恢弘,有荡气回肠之感。

山水之美。在书中《我在高原》一文中写道:

“西藏的山,雄得峻峭,雄得逶迤,雄得你站在老远都感到压抑,翻遍词典也找不到形容它的词汇。它一排排横空而出,一列列倾斜而来,一座座拔地而起,光这山势让人望而生畏。山上是皑皑的白雪,山腰是淡淡的薄雾,山下是茫茫的草原,一样样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般,装扮得那么合适,点綴得那么匀称,坐落得那么得体。它把山的高、雄、奇、秀、险等优点全部囊括于一身,且高得离谱,雄得气派,奇得日怪,秀得过分,险得怕人。难怪人们把这里的山誉为千山之尊。”

由于拙稿篇幅有限,至于藏西水的例子就不举了。藏西的山,嵯峨也有秀;水,清柔也多情;云,洁白也多韵。而且随着时态的变化而多姿多彩,它有独到的山水之美。

民风之美。古老的风俗习惯、婚姻习俗,纯朴厚道的风土人情,虔诚的诵经声、转轮声,古老的葬礼……都在这本书中写出来了。

心灵之美。文学即人学,是要表现人的心灵。这部作品在这方面也写得很多。《次登:康巴汉子的跨国恋情》,写出了康巴汉子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和尼泊尔姑娘贡觉旺姆相亲相爱,结为伉俪,显示了人性的大美;《普布:为爱舍国别家入异域》,写出了一位父亲身为国家干部、不顾家族千方百计劝说的普布次仁,爱上了一位父母双亡的尼泊尔姑娘巴桑央金,他俩的爱情坚贞,生死相恋,鹣鲽情深,展现了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五月雪飘塔尔钦》,写出了孔繁森式的援藏干部万龙兴同志,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地工作,令人痛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为藏西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两只藏羚羊》,写了老牧民泽琼夫妇,在草原上发现迷路的双胞胎藏羚羊,无人照管,野狼与苍鹰准备“美餐”,他俩就立即抢救,三个月救活了这对藏羚羊,显示了人性坚毅善良之美……

文字之美。由于作家在好多章节中运用了骈句、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用词精当,散句与整饬相结合,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韵味,和谐好听。

谓予不信,笔者略举两例:

在《日土》一文中,作家有这样几句:“从阿里往日土去的路上,一条河始终绕在左右,时而肥成一个水潭,时而瘦成一条细线,弯曲成天造人设,肥瘦得画情诗意,好似哪一位丹青高手在画面上涂抹几笔。”

这段文字里,用一个“肥”字来修饰水库,用一个“瘦”字来修饰细线,一肥一瘦,把这条河写得神似了。

在《穹窿银城》一文中,作家写在城堡遗址旁的河谷中的乱石滩上捡石头,仅摘录一节,供读者欣赏:

“我们把捡到的石头放水里一洗,这石头越发鲜亮奇妙了。粗一看,红的如火,白的似雪,绿的深沉,黄的剔透,蓝中带青,紫中含粉;细一看,上面竟有天生图画,有的似佛像群雕,有的像振翅雄鹰,有的如骏马奔腾……几个人都觉得捡得少,刚歇息不久,又有人开始在外面捡了……”

这一节文字写得多么好呵!把穹窿银城河滩的石头的颜色、形状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让读者爱读,也耐读。

最近有些作家把诗歌散文化了,而高宝军却把散文诗意化了,这是值得学习的。

几年来,高宝军扎根在雪域藏西,是神山圣水给他以艺术灵魂,是藏西日月和草原给他以灵气,他平时认真地工作,百忙之中还抽空潜心地创作,把一个个玑珠般灵动的文字,连缀成33万字的瑰丽华章。

细读高宝军的散文,我七分羡慕三分惭愧。我还要继续读好这部作品。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讲话精神,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入基层,扎根现实的土壤之中,用自己的笔,踏踏实实、真诚地发现美,描绘美,讴歌美,奉献美。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享受书香

    “书香”一词,最早的由来,据说是源于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详细]
  • 夜宿南迦巴瓦

    今夜的雅鲁藏布江似乎跑累了,在困顿中相拥,缓缓进入梦乡。[详细]
  • 春风绽蓓蕾 春意染高原

    春到高原、桃花缤纷,和风煦煦、流水潺潺。从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头到柳枝摇曳的田野、从桃花盛开的乡村到和风吹拂的城市,灿烂的笑容绽放着和谐幸福,处处生机勃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