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美如画 生活甜如歌
错那县觉拉乡江木、贡、参三村2014年合建成小康村。这是今日的小康村及美丽的“丰收坝”。
错那县错那镇工作人员就小康村建设工作入户调研,征求群众意见。
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小康村。
随着脱贫攻坚步入决战决胜阶段,错那县把打造边境小康村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坚持固边与兴边并重,先后制定了“六个一、六个确保”工作思路和“十二个注重、十二个避免”基本原则,通过资金整合、群众动员“两手抓、同步推”的工作方法,先后投入1.3亿元,成功实施了麻麻小康村、错那二组小康村以及觉拉江木、贡、参等小康村建设项目,改善了141户群众的住房环境,并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大幅增加了群众的现金收入。
自2016年以来,山南市勒门巴民族乡勒村、错那镇吉松社区居委会(一期)、浪坡乡肖新村、贡日门巴民族乡斯木村等边境小康村相继开工,其中肖新村、勒小康村已竣工,群众已搬迁至新居,库局、贡日、吉巴等乡镇的小康村也在加速建设中。
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乡村必将遍布喜马拉雅山麓。
规划先行 一张蓝图绘到底
翻过海拔4500米的波拉山口,一路下降至海拔不足3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勒布沟,一片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古木参天的“世外桃源”豁然眼前,这里就是麻麻门巴民族乡麻麻小康村。
麻麻村是错那县最先发展起来的边境小康村。其面水而建,水泥路蜿蜒曲折,极具门巴族特色的二层居民楼鳞次栉比,商店、宾馆、学校一应俱全。
“我们全村的房子、道路、绿化都是统一规划好的,水、电、路、网设施都配齐了,小学也有,现在村里人家家户户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旺季时房间都不够住。别看我们这里是边境农村,但家家生活富足,配套设施齐全,生活不比城里差。”村民平措加央告诉记者。
近年来,错那县按照“一个村居、一本蓝图、一绘到底”的原则,重点围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保障30年不落后,2017年完成全县所有乡村的规划,为全面打造小康村提供了遵循。
与此同时,错那县坚持精准布局、精准设计、精准推动,按照“统筹城乡、节约土地、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靠近边境、靠近县城、靠近景区”的思路,合理布局用地空间和建设规模,采取集中搬迁、原址新建、就地改造、插花安置四种方式,最大限度按照群众意愿、需求和自筹资金能力,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注重统筹建筑风格、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强化配套产业和商业功能,最终实现“方便群众交通、就医、就学、就业”的目标,让边境群众居住舒适、心里踏实。
打牢基础 凝聚力量稳民心
项目要落地,关键在于争取民心。错那县一方面通过广泛动员宣传、出台鼓励政策、强化服务功能赢得群众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则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整合与人力整合,形成了推动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为了让群众全面深入了解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力配合项目建设,错那县着力做到专班上门到户、政策宣讲到户、营造氛围到户、答疑解惑到户,帮助群众树立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还鼓励边境二线高海拔地区群众向低海拔搬迁,生产地与生活地适度分离。政府通过回购勒布沟地区群众闲置房,进行插花安置,明确安置政策、拆迁补助、守土固边补贴,出台“生产资料权属不变”“宅基地用益权不变”“惠民政策不变”的“三个长期不变”政策,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错那县坚持小项目靠近大项目、移动项目靠近固定项目、后规划项目靠近先规划项目,同类项目相互衔接,审批后分割实施的办法,仅2017年,便统筹整合旅游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兴边富民、较少民族发展、农田水利等31个项目。与此同时,还通过合理安排建房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根据各村规划,加强源头对接,探索出一条“源头不变、渠道合并、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模式,引导各类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聚集,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此外,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县乡两级抽调精兵强将,分别成立领导小组、项目指挥部,安排专人抓落实,打通了人员服务项目的“最后一公里”。
改善民生 保障作用渐凸显
“我们不仅搬进了新村,路也修好了,太阳能也装上了,村里还添置了户外健身器材,还有政府的兜底补助,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太幸福了。”浪坡乡肖新村村民桑杰老人开心地说道。
走进刚刚落成不久的肖新村,干净、整洁的道路和文化灯廊映入眼帘,一座座用石板建成的农家小院坐落两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错那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小康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突出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着力改善民生,提升人居环境。
2014以来,错那县统筹各类资金0.53亿元,实施22个村居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项目,2016年安排县本级财政资金0.38亿元,对27个村庄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错那县进一步加大通乡通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两年来,先后开工建设勒至杜让尚、至库局等5条农村公路,2017年实现全县10个乡镇、24个行政村通柏油路率100%的目标。
在重点项目推动上,山南市国道560线正在加速建设中,国道219线今年即将实施,一批通边抵边公路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县城集中供暖、供氧项目正在实施中,县城供水管网改造、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顺利,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破解错那县基础设施发展瓶颈。
发力脱贫 特色产业富口袋
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只有富了口袋,群众才能真正安家、安心、安乐。
对此,错那县始终坚持小康村建设与产业配套相结合,在解决好“搬得出”基础上,着力解决“稳得住、能致富”问题。
依托各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错那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已确定投资6.9亿元实施23个产业项目,计划在勒布沟四个乡实施百亩茶田、百亩藏药材、百亩荞麦种植;在曲卓木乡实施千只绵羊、千头牦牛短期育肥;在觉拉乡实施万只藏鸡原种养殖等项目,以推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勒门巴民族乡高山茶场面积已扩大至800亩,厂房实现升级改造,茶叶品牌、包装也在重新定位,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曲卓木塔嘎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已存栏牛羊1045头(只),安置群众就业24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与此同时,为鼓励群众通过培训自主就近创业,确保就业有出路、创业有门路,错那县仅2017年就安排120万元用于群众创业就业,并在县城产业扶贫一条街实施首批13家微小创业示范工程,在各小康村配套布局商业街项目,重点实施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微型商店建设。截至目前,麻麻小康村已开办家庭旅馆52家,占到总户数的83.8%,旅游从业人数120人,占到全乡人口的74%,仅靠旅游一项每户增收就高达5万元以上。
今年2月刚刚搬进新房的勒门巴民族乡勒村村医欧珠说:“借着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东风,我们全村人都搞起了旅游业,旁边森木扎景区一到夏天游客特别多,吃住都在我们村。同时,我们村办的高山茶场效益也很好,茶叶供不应求,我家年收入近10万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琼结县旅游厕所实现全域布局
近年来,琼结县借助“全域旅游”创建的契机,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使旅游厕所由城市深入乡村、由旅游景区走向乡村旅游点,逐步实现全域布局。[详细] -
壮大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发展之匙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详细] -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离不开群众参与
众所周知,西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这些资源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创作者、受益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