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千姿百态的藏族舞蹈,你知道多少?

李泓庆 发布时间:2018-05-31 14:4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藏民族是一个天性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舞蹈种类繁多,有些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动作也不尽相同。看完今天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藏民族的舞蹈文化会有更深的认识。图为藏族百姓在草原上载歌载舞。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姚阳摄。

藏舞千姿百态,种类繁多,有不同分类方式。一种说法将藏族舞蹈分为 “民间歌舞”(果谐、堆谐、果卓等),“宗教舞蹈”(“羌姆”、祭祀舞等),戏曲舞(格萨尔等)和宫廷舞(“嘎尔”舞、古格宣舞等)四类。图为牧民的女儿热情舞蹈。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孙明光摄。

“果谐”是藏语音译,“果”意为圆圈,“谐”意为舞蹈。“果谐”是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圆圈歌舞,在后藏地区广为流传。图为乃宁果谐表演场景。日喀则市康马县乃宁果谐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公元七世纪,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及其上师甲•江白桑瓦时期建造了乃宁寺,为庆祝寺院的开光仪式,当地百姓便跳起了乃宁果谐。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山南素有“果谐之乡”的美称,该市扎囊县的“扎囊果谐”曲调独具特色,激情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民间舞蹈,扎囊县从2013年开始在校园推广这种新式课间操。图为两名藏族女孩带领数百名扎囊县中学学生跳起“果谐舞”课间操。图片来源:央广网

“堆”藏语意为上,“堆谐”指的是流传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用藏族六弦琴为伴奏乐器、以踢踏舞步为舞蹈特色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表演者一边弹奏六弦琴,一边欢快灵巧地跳舞。表演人数多则千人,少则几十人,一般表演者越多,效果越好。日喀则拉孜县一直以来被西藏人民视为“堆谐的故乡”。图为拉孜县学生进行“堆谐”舞蹈彩排。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果卓”,即汉语谐音的“锅庄”,是一种集体的圆圈歌舞,是所有藏民族极为熟悉和喜爱的舞蹈。“锅庄”起源于古代藏民族围绕篝火或室内锅台进行自娱性的歌舞,舞蹈动作中包括对动物姿态的模拟、相互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因受不同农牧区地域和文化的影响,“锅庄”的风格和特色不尽相同。图为一对新人与村民齐跳锅庄舞。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许娜摄。

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多藏文化带有宗教色彩。在藏族舞蹈中,“羌姆”(俗称 “跳神”)属于最为重要的宗教类别寺院祭祀性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西藏僧侣们便穿起彩袍,戴上面具,佩彩带和刀盾,伴着牛角号、唢呐等乐器跳起威武庄严的“羌姆”。图为山南地区桑耶寺僧人 “羌姆”表演。图片来源:中新网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它是中华民族戏剧中历史最久远的戏种之一,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藏戏的形式演示了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图为《格萨尔》马背藏戏。图片来源:中新网

宣舞起源于阿里地区,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时期,后来在古格时期得到发展,在古格遗址红庙大殿的壁画故事中有对宣舞的记载。属于古代西藏宫廷乐舞的一种,融合了说、唱、跳等元素。目前流行的民间宣舞中,舞者身穿当地特色服饰,女舞者双臂相连(人数可多可少),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伴奏,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跳、变换队列,舞蹈节奏先慢后快。图为古格宣舞表演。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西藏传统歌舞文化是藏族文明发展的产物,与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关部门对西藏传统歌舞的相关器乐、服饰、道具、音乐、舞蹈、歌词内容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切实做好西藏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图为西藏民间舞神冬洛热巴四传人。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孙明光摄。(中国西藏网 综合/李泓庆)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