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漫笔:非遗让旅游“有个性”
6月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7届会议上,中国高票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6月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举办。由此可见,国际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非常重视。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迄今,已拥有53项世界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认知美丽中国、文化中国的“钥匙”。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除却遗产数字的不断增长,中国民众对于非遗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尊重文化遗产的氛围日益浓厚。在北京一家连锁餐厅,大堂的醒目位置放置着一口炒茶用的锅,旁边立着的牌子上标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炒茶技艺”的字样,时常有用餐的客人在此拍照,或是家长在查询资料之后,细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学校专门开设有文化遗产类课程,旅游企业不断推出内容丰富的非遗类旅游产品。非遗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吃山东孔府菜、住丽江古城、看福建土楼、听陕西秦腔、学河北(蔚县)剪纸……这是一位旅游爱好者总结的“全国旅游地图”,各地的非遗项目成为宣传当地旅游业的最佳标签,“非遗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如今,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已发生巨大转变,人们更加期待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更加看重旅游体验。可以说,“非遗+旅游”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藉由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喜爱非遗,非遗获得了传承创新的新动力;各地旅游则因为各自非遗元素的加入,变得面目清晰可辨,各具特色。据统计,我国非遗资源相当丰富。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5550项省区市级代表性项目。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数,位居世界第一。它们成为滋养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富饶土壤。
旅游商品也是“非遗+旅游”大放异彩的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在西装上别了一朵红艳的“海棠花”,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这朵“海棠花”便是由荣昌三大非遗之一、荣昌夏布为原料开发的衍生品。非遗+文创,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联姻,这样的旅游商品怎能不让游客喜爱。
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表示,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旅游”,真正挖掘出传统文化精髓,才能让游客有好的体验感、获得感,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
高价格门票、二次门票等情况最让旅游者反感
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景区,对当地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吸引旅游者到此。只有大量的旅游者前来,才能在当地产生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消费,带动当地经济。[详细] -
泰国普吉船只倾覆 共有3艘船倾覆
综合报道,7月5日,泰国南部旅游胜地普吉岛发生沉船意外,3艘共载有近140名中国和欧洲游客的观光船在大浪中倾覆。[详细] -
探索·西藏钱币文化
西藏钱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会带有浓厚的民族、地域色彩,发展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更使其在中国钱币的辉煌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篇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