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处于地震带的县 建筑抗震 文化汉藏合璧
中国西藏网讯 盛夏时节,正是川藏线旅游的旺季,从成都出发,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前往西藏自治区,有南北两线。若欲从康定前往川藏北线的炉霍、色达、金川、德格、壤塘,最终跨越金沙江进入西藏昌都市辖区,有一个必经之地,那就是四川甘孜州的道孚县。
道孚县位于鲜水河畔,而鲜水河地震断裂带正是川西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道孚号称“藏族民居之乡”,道孚民居从外观上看,色彩搭配丰富,白色、蓝色、红色、黑色的巧妙搭配,使其外观涉及独步各地藏式民居;原木、原石的直接使用,又使其设计风格不会过时,这种粗犷中的精致,常常令外来游客联想到北欧风格建筑。
图为一种“全崩科”式民居。摄影:杨悦笙
道孚民居绝不仅仅是“金玉其外”,实用的抗震效果,也是它名扬天下的原因。当地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发生了较大的地震,道孚、炉霍一带产生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大量垮塌,此后,当地人改进了传统建筑,创造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崩科”,在建筑学上属于“井干式”。道孚海拔不高,当地木材丰富,崩科建筑以粗壮的圆木作为大立柱,柱上再顶大梁,先保证了基本框架的高度稳定,再将木材穿插组合到框架里,就此构成房屋。据记者观察,崩科样式在细节上也各有特色,有的人家四角都使用崩科式,有的会用土石砌成一两面墙。但当地人说自从崩科式建筑在当地普及开来后,地震造成房屋垮塌的现象已经非常少见。
道孚县名用藏语发音为“达乌”,意为马匹,一般认为,道孚居民属古羌西迁的一支,历代各有建制,在甘孜北部各县,道孚算是汉藏文化交流历史最久的县之一。据当地史志记载,当地自民国时期可统计的已有500多户汉族居民。道孚作为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内地文化对当地建筑的影响也在很多细节中体现出来。
86岁的余明世是道孚县城居民,出生在成都的他,后来到了道孚工作,还娶了藏族媳妇,就此扎根当地。余家的建筑在结构上完全使用崩科式,余明世告诉记者,纯崩科式的建筑非常安全,他亲眼见过即便大地震倒塌,崩科建筑也会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人不容易被压,他家8个房间,四壁全部是崩科结构,地、腰、天整体交错。除了吸收当地建筑的优势,余家建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内地庭院式建筑的风格,余世明认为,传统藏式民居虽然牢靠,但屋内太暗,采光不好,他家在屋顶开了天井,融入庭院风格后,空间感更大,视觉也更通透,几乎一年四季屋内都可以实现自然采光。传统当地藏式民居是坐西向东,自然保暖有缺陷,余家的房屋采取折中办法,坐西北朝东南,也算是汉藏结合的一个细节。
图为余明世家的道孚民居内部装饰,有龙、八仙等汉式元素。
2014年以来,余家挂牌了乡村民宿,开始经营客栈,最多可同时接待26个游客入住,多人间每人60元,标间每人150元。老余说:“我们本着老实经营,让游客体验真正民俗的理念,遇到节假日也从不涨价。”(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悦笙)
-
卡萨湖——317国道上的美丽湖泊
卡萨湖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西60公里处,317国道旁,海拔3510米。[详细] -
国际民歌合唱节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举办
为期6天的2018年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声音对话西江千户苗寨”于7月28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开幕。[详细] -
西藏阿里“筑巢引凤”集中签约 19个项目总投资6.05亿元
7月29日下午,阿里地区第七届象雄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本次成功签约19个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涵盖了旅游文化、农业开发、节能建材、智慧农业等领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