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公众文物保护观念在升级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有着多重意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4%的受访者平时会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7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保护文物的意识。90.2%的受访者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65.2%的受访者呼吁不破坏文物并及时制止破坏文物行为。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6.5%,80后占51.1%,70后占14.0%,60后占5.1%。
83.4%受访者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
在郑州工作的高宝鹏是个旅游爱好者,到一个城市旅游喜欢先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看到一些书法字画、典藏古迹就觉得很有历史感,通过这些东西能了解这个地区的发展历史”。此外,高宝鹏十分迷恋古建筑,他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
北京某高校考古学专业学生彬彬(化名)觉得身边人对文物的了解和关注度在增强,“以前周围的人知道我学考古后,就让我给分析家里收藏品的价值,感觉那时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和了解比较浅。现在大众对文物的关注更深入,一些展览大家也愿意去看”。
调查显示,83.4%的受访者平时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其中23.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74.5%的受访者认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73.4%的受访者认为文物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52.3%的受访者认为文物是文化瑰宝,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文物保护和国家发展轨迹相结合,文物保护工作有助于彰显国家的民族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形象。过去人们对文物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历史性的层面,其对象主要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物品,在收藏的基础上或加以研究。”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唐淼向记者介绍,“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于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这则通知体现了“文化遗产”相对“文物”来说,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和提升,同时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了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物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保护的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警示类遗产等文化遗产都没有被明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范围中。
调查中,7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保护文物的意识。
在北京某旅游公司工作的陆飞(化名)对记者说,看到一些破坏文物的新闻,他会觉得气愤。“比如前段时间看到要在古迹上开民宿,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会破坏文物”。
“近些年文物保护方面的电视节目有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多关注文物收藏,展现文物的经济价值,发展到更多地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唐淼认为,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到,大众对文物的认知在不断地成熟发展,基本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90.2%受访者表示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文物修复,说现在有的地方虽然有了文物修复保护的意识,但缺乏正确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物不能着水,但是修复人用水来清洁文物。”陆飞说。
彬彬认为,应协调好文物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盖房建楼有可能就会破坏一些古建筑”。
关于文物保护的难点,调查中,68.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缺少系统性的保护措施,64.8%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够,55.8%的受访者觉得目前文物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1.1%的受访者觉得目前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强。
唐淼对记者说,许多不可以动的文物是地上建筑或地下埋藏,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典型的一个问题是土地资源的矛盾,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文物保护的紧迫性逐渐被认识到”。
北京男孩刘硕(化名)的家人喜欢收藏,从小他就了解到一些文物的知识。“以前跟着家里人看了不少收藏类节目,这几年文博类节目很火,这些节目形式挺新颖的,感觉也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物”。
调查中,90.2%的受访者表示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
“不能让大家觉得文物离自己很远,觉得文物保护是专业人士做的和自己没关系。”彬彬希望在专家和普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对话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和文物保护知识。
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65.2%的受访者呼吁不要破坏文物并及时制止破坏文物行为,60.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57.1%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主动学习和了解文物保护的知识,50.5%的受访者建议借助形式新颖丰富的活动多宣传介绍文物保护知识,30.0%的受访者建议人们多参与文物保护的活动。
唐淼介绍,目前国家推出了许多举措来增强公众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联系。“如2008年开始推行公立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还有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展现给公众的同时又给公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解决了现代生活和遗址保护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但是唐淼指出,文物保护工作如果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而没有公众参与,不仅负担非常大,而且很难做到可持续。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文物保护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开始进入到文物保护领域中,还有一些流散于民间的传统建筑,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去’认领’。”唐淼建议,通过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文化遗产精神的普及,来提升个人审美情操,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他还表示,我国常以“公众考古”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在野外发掘等过程中让公众参与了解,但是其辐射面比较有限。“许多发达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较为成熟,采用‘公共考古’的模式,让社区的人参与考古资源的管理”。
唐淼认为,未来需要探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有益于公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方式。“文物保护涉及国家民族的利益,如果能在文物保护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会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
着力将山南市玉麦乡建成最美小镇
8月2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姜杰主持召开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玉麦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部分项目调整及工程建设有关事宜。[详细] -
山南市错那县边境旅游工作亮点纷呈
现如今,凭借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涌入错那,一睹边境绝美风光,带动起山南市错那县旅游业迅猛发展。[详细] -
山南市琼结县:打造文化精品 推进全域旅游
山南市琼结县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素有藏文化之源、吐蕃故都之称。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精品项目不断涌现,该县全域旅游呈现出稳步发展之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