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龙藏情缘:日喀则——走不出的思念

吴建颖 发布时间:2018-12-20 15:5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珠穆朗玛,

无垠的格桑花尽情开遍雪域,

高原处处尽是,

温暖、梦想、希望和成长的味道,

我就想起了你——日喀则,

想起了与你相伴的日日夜夜。

我深知,

离别之日每次不舍的回眸,

都将成为往后的思念。

除了把自己最宝贵的留给你,

我还能拿什么来注解,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还能拿什么来告诉你,

第二故乡在我内心永远无法忘记!

奉献:把最宝贵的留在西藏的土地上

“我闻见青稞田散发的清香,我看见雅江两岸重山、白云飘荡。我尝到阿妈亲手沏的酥油茶,我听见年楚河边牦牛在声声唱……”一首《日喀则走不出的思念》,写出了援藏工作者在高原工作的感受与心声,以及他们穿越时光和地域,对第二故乡日喀则无尽的思念。藏族孩童的稚嫩天籁、藏族阿妈的憨厚笑容,仿佛将时光倒回在西藏的日子,得以重温宛如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图为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办检查项目。

自2016年7月5日起,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92名成员,对西藏自治区两个区直部门、日喀则市24个市直部门和谢通门、仁布、康马3个县,以及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开展了新一轮的援藏工作。2018年8月,新一批18名“万人计划”教师进藏开展援藏工作。至此,黑龙江省目前在西藏进行对口支援的工作者共计110名。如今,援藏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大家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艰巨和繁重。


图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在自愿捐赠眼角膜登记仪式上合影。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位援藏人刚进藏时最常听到的、沉甸甸的三句话。围绕着“龙藏一家亲”这一主线,黑龙江省援藏干部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精心打造了“产业、公益、文化、民生”四个援藏品牌,通过这些载体和平台,让“龙藏一家亲”真正融入当地群众心中。为了把心和第二故乡紧紧连在一起,援藏工作队队员开展了自愿捐赠眼角膜登记仪式,其中9名队员包括家属自愿逝世后捐献身体全部器官。他们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眼睛在藏族同胞的眼睛里看遍西藏的山山水水,让自己的生命在雪域高原得到延续,让大爱将西藏和黑龙江人民的感情和友谊联系得更紧密。


图为援藏工作队队员与福利院的孩子和教师合影。

守望:为了梦想、希望和成长

如同自己“阴差阳错”地进入师范学校,后来成为老师一样,对于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团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副校长谢亚双来说,进藏支教也“纯属巧合”。美术老师出身的她,原本是要替自己的姐姐问问是否符合报名条件,没想到当时的人事科副科长只说了一句“你符合!”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便成为了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成员之一。“真的是一个非常巧合的事情,但我现在相信有一种缘分存在。”如今,教师工作对谢亚双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职业了,它是一种生活,一种让她感到快乐和应该加倍去珍惜的生活。

自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举办“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活动以来,谢亚双主要参与的是阳光夜校和阳光学堂活动。最初同时援助的是日喀则两所福利院,有791个孩子。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她一定会长时间待在福利院。“说实话,是孩子们感动了我。在与大家的相处中,我慢慢体会到,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看着他们对我的那种热情,他们追问‘谢校长’怎么不来看我们,他们拽着我的手、拉着我的衣服,甚至抱我的时候,我一下子觉得是我对不住这帮孩子们。”

两年间,谢亚双的女儿从六年级的孩子成长为初二的中学生,她也将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加倍地付出在福利院孩子身上。“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公益绝不仅是一种给予、慈善,也不是施舍,而是一种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平等基础上的相互陪伴。就像‘阳光陪伴成长’援藏公益活动,我们陪着孩子们成长,孩子们也同时陪着我们成长,在西藏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历练。”


图为黑龙江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徐向国(右一)为集体过生日的孩子们分发蛋糕。

带着这样的理念,“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活动正在不断拓展范围,从福利院到小学,再到乡村幼儿园,使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受益。依托基地,援藏工作队还开设了很多系列活动,包括阳光学堂、阳光夜校、阳光球馆、阳光超市等等,都设有专门的负责人。援藏工作队与日喀则市所有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联系并走访了解,同时开展下乡调研,以确保更加准确地甄别哪些孩子需要帮助,为他们建立“幸福驿站”。


图为援藏队队员为藏族同胞义诊。

约定:16年对口支援倾心融入、情暖相依

“我觉得所谓适应了高原生活,就是每天晚上后半夜睡不着的时候,第二天照常能工作;就是每天不需要两片安眠药,而是一片安眠药就可以睡着了;就是当流鼻血的时候,不再害怕了。”进藏两年多来,援藏工作队成员的心态也在慢慢适应和融入。“我就在想,能待一天就要干一天的活儿,即便今天是最后一天,也得把事做圆满了,这是我和西藏、也是和自己的约定。”

有了阳光超市,来自全国捐赠和援藏工作队购买的物资能够定期发放,孩子们能更好地保暖、勤换洗衣物;有了阳光球馆,更多的孩子了解乒乓、感受乒乓、爱上乒乓,以至于后来成立了日喀则乒乓球基地协会;有了阳光学堂,援藏工作队的老师可以分组定时给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还能进行心理辅导助其成长。不得不提的是阳光夜校,因为交通不便存在安全隐患,它差点被“叫停”。一位男老师与孩子们告别时,竟哭得不行了,“讲完最后一节课,我跟孩子们说以后我不能来了。他们哭着抱着我不让我走。”后来经过多番争取和协调,减少了授课时间和次数,阳光夜校被保留下来,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图为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员为藏族患者做手术前处置。

除了“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活动和自愿捐赠眼角膜活动,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还开展了“雪域高原光明行”活动,两年多来先后筛查了一千多人,为408位患有白内障的藏族群众免费做了眼部复明手术;作为产业援藏品牌,仁布青稞增产项目和谢通门、康马产业项目,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增收致富;仁布安全饮水工程,为700多名群众实现全天供水,人们再也不用跑到十几里外的山上去背水了;从前技术人员一下田会碰到抵触情绪,现在村民们纷纷上门去邀请,听到技术人员来了几乎全村都要跑出来迎接……

据了解,从2002年起至今的16年中,黑龙江省一共派出了6批240余名援藏干部到西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资金投入近10亿多元,项目357个,结合日喀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当地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牵挂:每次不舍的回眸都成了往后的思念

“女儿,今天是你离开家的第100天。不知道你在西藏生活得怎么样,我不敢给你打电话,怕打扰你工作。但是妈妈很惦记你,我和你爸爸都好,希望你在那里能够健康快乐。”这是一位母亲给参加援藏工作的女儿发的微信,女儿回了一句“放心吧,只要你们好,我就一切都好。”其实,当时她正在医院打着吊瓶,流着眼泪回了这条信息。

也许,正是在这种脆弱的时候,让每一位援藏干部更能坚定信心,决定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把该尽的使命尽完。

“我到福利院的次数越来越多时,有人曾经‘提醒’过我,建议不要总来,我说怎么了,他说有一天当你走的时候,你能舍得吗?我想了想回答他,我一定舍不得,但是我能和他们在一起一天,就要珍惜一天。”谢亚双说。

“当一位百岁老人从大庆眼科医院治疗归来的时候,在公寓大厅久久握着我的手,把用藏文写的一封感谢信递给我,眼神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那个时刻我真的感觉无比幸福,觉得我们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副书记、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徐向国说,“我们不能白来一回西藏,要实实在在地给当地做点事,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人生的价值。”

这也是援藏人的共识,大家越来越体会到,三年时间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也许很短,但援藏三年获得的幸福和感动,值得每个人用一生一辈子去回味。从冰城夏都到雪域高原,黑龙江省援藏干部对于第二故乡——日喀则的牵挂,会升华为内心中一个深深的烙印、一份深深的情感,伴随着他们今后的工作历程,让他们的人生更加丰富。(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王英君 图片由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提供)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