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达玛拉山的雪

发布时间:2021-04-06 10:52:00来源: 西藏日报

  刚到昌都的那阵子,我们常常站在福建援藏公寓的走廊上,翘望达玛拉山远处巅峰的雪。你说,这种感觉,恰似初恋时守望女友的背影,数着日子,期待着某时某刻的重逢。

  达玛拉,藏语是“杜鹃花”的意思。

  仿佛是一场亘古不变的约定,每年五六月,达玛拉山都会如期盛开各色各样的杜鹃花。深红、浅红、粉红,紫色、黄色、白色……在蓝天白云之下、雪山草地之间,一团团一簇族,如织似锦,热情奔放。一阵风吹过,花海荡漾,宛如身着盛装的康巴儿女,跳起节日的锅庄。

  但是,我们最喜欢的还是达玛拉山的雪。因为,在援藏人的心里,雪是高原的象征,是圣洁的化身,是一份如胆汁苦涩又如藏蜜甘甜的体验。

  我的老家在东南沿海,那里长年不见雪,偶尔遇到极冷的冬天,也只是在高山顶上撒把“盐”,太阳一出来,几阵风吹过,就销匿得无影无踪了。我生命中邂逅的第一场雪,是在吉林的长白山景区。那是我和几位同事去旅游的时候,说好了第二天去看天池,没想到夜里忽降大雪,只好临时改变行程,跑到林区里看雪,结果大家意外地开心。后来,又有一次是在春节前夕,为了弥补平时少陪家人的愧疚,我带着妻女到哈尔滨。在零下16℃的街头,雪花如柳絮纷纷,我们咬着马迭尔冰棍,任呼吸在眉毛上凝结成霜,在亚布力滑雪场,一起踩雪板、坐雪橇、堆雪人、打雪仗……

  记忆里的雪,是新奇,是豪情,是浪漫,是温情。

  与万里雪飘、银妆素裹的北国雪景不同的是,达玛拉山的雪总是来得那样突然,让人没有一点儿心理准备。当2020年第一场雪降临达玛拉山下的昌都市区时,援藏工作队里很多同事在微信朋友圈感叹昌都“从夏天一下子跨入冬天”。也许,在某个清晨,当推开窗户的瞬间,你会感慨,“安排雪句吟春晓,果见青山尽白头”“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也许,在某个午后,雪毫无征兆地来了,你会赞叹,“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也许,在某个傍晚,遥望家乡,你会心生惆怅,“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你说,达玛拉山的雪分为三种,隐隐约约的“蚕丝锦”、薄薄稀稀的“奶奶灰”和厚厚实实的“满地银”。

  我曾在海拔4800米的达玛拉山口,看见几位年轻人在雪地里跳跃拍照,其中有一位前两次没拍好,第三次跳起来后,大概是因大脑缺氧身体失控,直接摔在雪地里。

  在雪后达玛拉山下澜沧江边的步行道上,我遇到过一位叫“雪”的四川姑娘。她开玩笑说自己“中了这片蓝天的毒”,没上完大学就到昌都找工作,两三年下来,身体开始吃不消了,正在打点行囊准备回家。

  你说,对于我们这群从零海拔地区到雪域高原的援藏人而言,雪意味着挑战,蕴含着艰辛。缺氧、干燥、低压……任何一点,都是必须用身体为代价攻克的难关;塌方、落石、暗冰……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刚和死神擦肩而过。踏雪而行,在雪地里留下一行行足迹,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奉献,一种担当,一种荣耀。

  2019年,在我们进藏还未满月的时候,就有三位不曾谋面的其他省市的援友,把生命定格在雪域高原白色的相框里。消息传来,全队震惊。那段时间,我们感慨最多的是生命脆弱人生无常。你说,我们既要有“人定胜天”的斗志豪情,也要有“敬畏自然”的科学精神。

  曾经有一位援友在翻越达玛拉的高山峡谷时,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仰望车行天外,又见高空飞石,看着不知何时跌落谷底撞击变形的车辆,心跳加速,血压狂飙。援藏结束多年后,每每讲起,他依然心有余悸。

  曾经有一位援友,在他父亲生病弥留之际,因为大雪封山,航班无法起飞,在机场滞留了三天,错过了见他父亲最后一面,从此满怀愧疚。

  你说,五次援藏的教师“夫妻档”、57岁援藏的正高级教师,站在黑板前,粉笔如雪花飘洒,而后化作丝丝春雨;援藏结束时,许多藏族小朋友拉着“福建妈妈”的手,眼泪珍珠般地,一串串掉在洁白的雪地里。

  你说,我们的援藏医生翻过雪山,为大骨节病、多指畸形、唇腭裂患者免费诊治,当地的群众捧出洁白的哈达,亲切地称呼我们的援藏医生为“活菩萨”。

  ……

  2020年,昌都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这是康巴儿女自豪的口头禅。在谈到达玛拉山下这片古老土地沧桑巨变时,当地一位领导由衷地说,我们不应该忘记,对口援藏省市的无私援助和一批批援藏干部的艰辛付出。

  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已近两年。我偶然发现,又有不少队员新生华发,跻身“蚕丝锦”“奶奶灰”“满地银”行列。想来是达玛拉山的雪,落在援藏队员的头上,融进血液里,流淌成此生刻骨铭心的无尽回味。

  达玛拉山的雪,还在悄悄地下,无声地讲述着援藏人的故事。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