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直击!海拔5200米,科考队员是如何工作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张继峰(左)在查看附着在石头上的藻类生物(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青藏高原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而珠峰及其附近地区则是其中一块亟待被科学认知的璞玉。
2023年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追问科学,奋勇攀登。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来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一窥科考队员的工作场景。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对冰前湖水样滴定碳酸氢根浓度(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检测绒布冰川末端水质(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珠穆朗玛峰(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中)在指导科考登顶队队员架设自动气象站(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土壤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考队员薛雨昂在对冰川进行实时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位于珠峰登山大本营的科考营地(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在用水质仪检测冰前湖水质(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他的脸在珠峰海拔约6500米处完成科考任务时被晒脱皮(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考队员薛雨昂在对冰川进行实时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中)在指导科考登顶队队员架设自动气象站(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右)和同事在样品自封袋上做标记(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测量土壤温度(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左)和科考队员讨论冰面湖的形成原因(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进行水生态调查(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土壤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右)在查看从珠峰海拔约6500米处钻取的冰芯样品(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采集水生生物样本(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华全媒+·2023珠峰科考| 珠峰的日与夜
巍峨的珠穆朗玛峰屹立于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峰,珠峰地区气候复杂,景色瞬息万变。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欣赏珠峰在不同时间和天气下呈现出的巅峰景致。[详细] -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丨札达土林:唯有时光才能造就如此之美
札达土林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象泉河谷,分布在海拔3750到海拔4500米之间,总面积约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详细] -
林芝市:乡村旅游 提质升级
近年来,林芝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绿水青山、雪山草地、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用足用活旅游发展的好机遇好政策,统资源、聚合力,补短板、破瓶颈,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持续增强富民效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