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西藏古代建筑因藏民族的传统审美习俗和自然环境的锻造,从而独具匠心,充满异域之美。
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建筑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今天,我们就以西藏宫堡式建筑的最高象征布达拉宫为例,讲述西藏古老建筑的最高文明。可以说,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布达拉宫屹立在海拔3700余米的西藏拉萨玛布日(藏语意为“红山”)上,位于现今拉萨市中心的西北方位。作为西藏的地标性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1300多年,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是西藏地方规模最大、式样最全的一座宫殿。
布达拉宫属崖峰式宫堡建筑,是西藏最靓丽的名片,也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既呈现了西藏古代建筑之吐蕃时期藏民族建筑的最高技艺,也是目前西藏保留的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我国著名的西藏古建筑专家木雅·曲吉建才认为,吐蕃时期是藏式建筑技艺突飞猛进的年代,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登峰造极。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据史载和民间传说,松赞干布在位时,就为布达拉宫进行过三次重大扩建,并有意让画师将玛布日上宫堡群的雄伟景象画在龙王殿西墙。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1989年与2001年间经历过两次大修。据悉,国家投入巨资为布达拉宫进行的这两次重大维修,主要以地垄的修复和加固为重点。
布达拉宫的整体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的白色僧房组成。远眺布达拉宫,它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的花岗石墙体,金碧辉煌的金顶,交相辉映。外观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融合,各宫殿的修建都巧妙地利用了玛布日的山形地势,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杰作。
回到布达拉宫的建筑本身,布达拉宫的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到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的抗震能力。
屋顶和窗檐用木质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用宝瓶、摩羯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柱身上布满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其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仿佛步入神秘世界。
纵观历史,在中世纪的西藏,拥有独特建筑美学的绝不止布达拉宫一处。据说,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集镇,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独特建筑,它们一般是各历史时期当地的官府,也是军事堡垒,曾经象征帝王将相或领主的某种威严。
当然,这些古代建筑遗址也是某个时期,西藏地方史、文化、建筑艺术、雕塑绘画的集中展示。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很多曾经的西藏古代建筑遗址都已残破不堪,那些构筑在高山岩峰上的古建,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人为破坏和摧毁。
布达拉宫在经历沧桑巨变后,仍保存完好,甚至在新时代以更美好的姿态,向世界展示西藏古老建筑的最高魅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