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的藏戏梦——旦增益西和“雪巴拉姆”的故事
“我叫旦增益西,一个非常普通的藏族学子,一个新‘雪巴拉姆’人,一个试图以自身微薄力量继承民族文化的拉萨人。”
旦增益西,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6级藏学硕士研究生。现在,他的身份除了是一名学校的学生,还是拉萨市城关区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的一名年轻演员,这个艺术团已经有着60多年历史。
什么时候开始和藏戏结缘的?旦增益西说那似乎自他有记忆开始,对藏戏的热爱就存在于他的血液里,他的整个身体里。
旦增益西家的相册中有这样一张照片:背景是罗布林卡,旦增益西头戴黄色圆帽,手举一根枯树枝,鲜红色的毛衣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当时你在跳藏戏,手中的枯树枝就是你的‘达达(彩箭)’。那时候的你只有4岁,刚刚上幼儿园小班。”奶奶看着照片笑着对旦增益西说。
旦增益西的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他的童年是在嘎玛贡桑社区狭长的巷子里度过的。社区里有一处林卡在他家的东北边,每年夏天那里都会举行藏戏演出。因为不知道藏戏演出具体会在哪一天,每天早上10点左右,旦增益西都会坐在院子里的楼梯上静静地聆听,当听到高音喇叭里零零碎碎的鼓声时,他就知道“雪巴拉姆”来了。
葱葱郁郁的林卡,色彩斑斓的戏服,铿锵的鼓钹声音……这一切像是挥之不去的梦。长大后的旦增益西经常兴高采烈地独自骑着自行车去林卡里看藏戏,就算站一整天看演出都感到很愉快。就是在学业最为繁重的中学阶段,他还常常挤出午休时间和雪顿节放假的时间去观看演出。
大学毕业那一年,在为自己漫漫的求学路感叹之余,旦增益西幻想着能看一场藏戏演出该多好,就算只能听一听那悦耳的鼓点,再看一看那些熟悉的面庞都行,因为已经太久没有看到“雪巴拉姆”了。令旦增益西没想到的是,“雪巴拉姆”真的圆了他的毕业梦。一天晚上舅舅发来的一条信息让他激动万分:“‘雪巴拉姆’要来北京到你们学校演出《卓娃桑姆》,我已经把你介绍给团长了,他们几天后就到,你要像一个志愿者一样好好帮助他们。”
这是旦增益西第一次真正和“雪巴拉姆”产生的直接联系,他为这种机缘感到兴奋,期待他的“老朋友”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连续两天,八场酣畅淋漓的演出,让旦增益西回想起了小时候看藏戏的情节。在台下看着演出,如同搭上了时空穿梭机,每张面孔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些演员们应该想不到,旦增益西就是当年那个在台下捡来一根枯树枝模仿他们演出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骑着自行车偷偷跑来看他们的少年……回过神来,旦增益西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了,所有情感在那一刹都宣泄了出来。“我很想对他们说我羡慕你们!我也想和你们一样,跟随唐东杰布!跟随鼓点!演唱如此珍贵的远古记忆!” “雪巴拉姆”的到来不仅给旦增益西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圆了这么多年想近距离接触“雪巴拉姆”的梦想。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雪巴拉姆”来京最后一场演出在石景山的一处剧院内举行。那天,旦增益西跟随他们一起去搭台、制作字幕……与其说是去帮忙不如说是去为他们送行的。离别时,旦增益西又掉下了不舍和激动的泪水,而没想到那次的邂逅竟是那么美好的缘起。
现在,旦增益西荣幸地成为“雪巴拉姆”的一员,还成了团长边巴斯暖和副团长边巴次仁两位老师的徒弟。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藏戏演员并登上了罗布林卡的舞台。
“‘雪巴拉姆’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当代藏戏的时代标签,在噱头与头衔充斥市场的今天,保留自身传统的价值,继续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演绎自我,这种执著虽然冒险但难能可贵。” 旦增益西坚定地说,“有些人一直在问我,你以后要一直跳藏戏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对藏戏的喜爱已经超越了世间大多数所有可以让我留恋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