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学习在高原 > 理论前沿

让数字经济成为新时代西藏高原经济
走在全国前列的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2-11-08 17:2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图为欣欣向荣的拉萨城 摄影:陈爱东

  新时代,新格局,新征程,新机遇。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高新数字产业是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为由西藏自治区政府组建、旨在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西藏高驰科技信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维的有关信息化平台 摄影:宋爽

  西藏自治区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做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抓住“数字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做优做强做大西藏特色产业,变高原资源优势为现实财富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图为由西藏自治区政府组建、旨在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西藏高驰科技信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维的有关信息化平台 摄影:宋爽

  因此,大力发展西藏高新数字产业既是新时代西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激发西藏发展新动能,推进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路径选择,又是“抓住‘数字机遇’,加快布局5G、绿色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信息化发展程度整体达到西部中等水平” “加快发展高新数字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面向南亚数字港,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既定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图为由西藏自治区政府组建、旨在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西藏高驰科技信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点信息化项目统计 摄影:宋爽

  高新数字产业本身是新技术革命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是新经济形态的具体化,更是西藏七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西藏正面临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社会需求进步、技术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者叠加,决定了高新数字产业在西藏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发布的西藏“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推动高新数字等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标志”。并且,自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高新数字产业”。说明西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数字经济教研室在西藏宁算大数据中心调研 摄影:宋爽

  数字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从西藏现代化建设实践看,西藏当地各民族居民的生活都已经深深打上了数字化的印记。无论是社区治理的数字化、健康医疗的智能化、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线上化、购买服务的网络化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必需品都与数字产业相关联。数字西藏的建设,不但缩小了时空差距,还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让改革开放成果和互联网红利惠及了西藏更多的人群和地区。2020年底,西藏首个云计算中心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新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减少了信息流动障碍,加速了要素流动,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使得西藏当年的数字经济规模就达到了330亿元,同比增长约20%,成为西藏增长最快的特色产业,有效提升了西藏现代化水平。


图为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才纳乡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农业和溯源区块链应用 摄影:宋爽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牧区。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西藏地广人稀,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走数字乡村道路,要把农村电商和智慧物流建设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兴,则乡村兴。西藏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也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变优势资源为现实财富,必须大力发展农牧区新基建,让数字乡村成为西藏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

  新时代西藏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守正创新和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抢抓数字中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快西藏数字产业与西藏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让七大特色产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产业融合,必将进一步激活西藏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从而提高西藏人民收入水平。


图为智慧教育助力西藏农牧区教育均等化发展 摄影:李梁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数字产业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和渗透性,其产业价值在与其他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将得以扩大和拓展,数字经济将成为新时代西藏共同富裕和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平台型就业”、“生态圈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将不断创新发展。例如,西藏信息通信业利用5G新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智慧生产生活在高原大地生根发芽。有了“5G﹢远程医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远程会议中心,就可以操控3000公里外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机器人,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不必长途跋涉,就能得到身在北京的专家的手术治疗;有了“5G﹢智慧矿山”,企业采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提升了矿山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5G﹢智慧物流园”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货物分拣、分区、投运变得更加便捷准确。再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数字产业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快速提升态势,反映出高新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为西藏高新数字产业发展战略培养专业人才建功新时代

  落实西藏高新数字产业发展战略,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图1为位于西藏民族大学的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图2为《数字经济概论》教材 摄影:陈爱东 宋爽

  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学校非常重视西藏数字经济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参加了西藏数字行业协会的筹备工作;成立了西藏高校首个数字经济研究所;连续2年编写了《西藏数字经济年度发展报告》,并编写了《数字经济概论》教材;立足西藏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学校财经学院向教育部申报了西藏高校首个数字经济本科生专业,预计2023年将在现有统计学(数字经济方向)招生的基础上,成为西藏第一个专门培养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人才的高校。学院将立足数字西藏建设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要,与时俱进优化专业结构,让现有传统的财经专业都插上数字经济翅膀:升级会计、财务专业为数字财会专业,金融专业为金融科技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为电子商务专业,努力适应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新需求。


图为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峰会现场 摄影:宋爽

  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期。从战略高度审视西藏高新数字产业发展带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推进西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西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西藏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同时,还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先试先行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坚持产业融合与创新引领相结合、坚持绿色发展和网络安全相结合、坚持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以高新数字产业与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为重点,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培育高新数字产业生态链为路径,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新数字产业基础为条件,以国有企业数字化改革为西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以充分利用地缘战略地位和特殊区域政策优势为依托,从而全面推动西藏特色产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以及社会治理数字化和乡村建设数字化。

  并且,应聚焦强政惠民兴业,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建设面向南亚的数字港,让高原经济成为高原数字经济,进一步发挥西藏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陈爱东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研究生导师,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编:韩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