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幸福美丽新边疆 > 大图

广西贵港“复活”的传统竹篾

发布时间:2018-10-22 11:22: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广西贵港“复活”的传统竹篾
廖孟在指导工人编制宫灯。 蒋雪林 摄

廖孟和韦军民切磋编织技艺。 蒋雪林 摄
廖孟和韦军民切磋编织技艺。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给宫灯灯架打孔。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给宫灯灯架打孔。 蒋雪林 摄

韦军民指导工人编制宫灯。 蒋雪林 摄
韦军民指导工人编制宫灯。 蒋雪林 摄

工人编制宫灯。 蒋雪林 摄
工人编制宫灯。 蒋雪林 摄

绘画师在给宫灯画画。 蒋雪林 摄
绘画师在给宫灯画画。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编制油纸伞。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编制油纸伞。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编制油纸伞。 蒋雪林 摄

工人在编制油纸伞。 蒋雪林 摄

绘画师在给油纸伞画画。 蒋雪林 摄

绘画师在给油纸伞画画。 蒋雪林 摄

贫困户韦志在制作宫灯灯架。他在韦军民的帮助下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蒋雪林 摄

贫困户韦志在制作宫灯灯架。他在韦军民的帮助下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蒋雪林 摄

竹篾是剖削成一定规格的长条状薄竹片,可以用来编制成竹篮、箩筐、簸箕等家用竹具。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广西农村很多男子都会传统竹篾编织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编家用竹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竹篾编织艺人也渐渐消失。

廖孟是广西贵港市中里乡银村村高昆屯一名竹篾编织艺人,今年63岁。从12岁起他就和父亲学习竹篾编织手艺。学会了编制箩筐、菜篮等竹具。上世纪80年代,是廖孟竹篾编织手艺最受欢迎的时光。近几年,他所编制的箩筐等竹具已越来越没市场。

正当廖孟愁眉不展时,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坦阳村下石贤屯的农家子弟韦军民给传统竹篾编织技艺注入了新的希望。韦军民因家境贫困,曾经四次辍学,后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韦军民在苏州成立了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毛竹种植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公司,专注开发制作宫灯和油纸伞。2014年底,身为油纸伞编制技艺传承人的韦军民,把生意搬回故乡,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廖孟被韦军民聘为技术顾问,负责指导贫困户学习编制宫灯和油纸伞。

韦军民在贵港创立的东方尚贤文化有限公司年生产艺术宫灯300万盏,油纸伞200万把,大量用于家庭装饰。公司招收了500名员工,其中不少是贫困户。在韦军民的推动下,传统竹篾编织技艺成了装饰艺术。东方尚贤文化有限公司大量的人员从事竹篾编织,使广西贵港传统竹篾编织技艺焕发了新生。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