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四川广安会龙村:打好“组合拳”确保脱贫不返贫
图为黄世明老人
中国西藏网讯 73岁的黄世明怎么也不会想到,种了一辈子地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他,如今守着家门口还能成为“打工一族”,靠着在村里的广农公司“发挥余热”,他现在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都能有一百余元的收入。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收入了,现在真是变化太大了”!
图为会龙村独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房屋
1月26日,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四川站)媒体团走进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记者们走过一排排独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房屋,看到一群中老年人正在宽敞的空地上跳着广场舞,不远处的村民活动站内,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正聚在一起拉着二胡唱着歌,不远处支起一张长长的桌子,一位老人正在为村民们写着春联,“现在眼看着日子好起来了,大家都搬进了新房。快过年了,我在这给大伙免费写春联,添添喜气。现在我也有徒弟了,村上好几个人平常有空了都来跟我学学写字啥的。”方永明老人边写字边对记者说道。眼前这番景象,很难让人将会龙村和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据会龙村第一书记杨光飞介绍,会龙村位于代市镇西部,面积1.1平方公里,以浅丘地貌为主,耕地面积1256.8亩,共8个村民小组、334户、1111人。2013年,会龙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0元,但其中44户共155人的实际年收入仅为2700元,低于国家标准,属于贫困户。此后,该村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的目标,大力实施基础、新村、产业和能力扶贫工程,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截至2014年底,会龙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7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300元,全村44户贫困户全部摆脱贫困,实现了整村脱贫”。
图为村民在空地上跳起广场舞
“为了避免出现返贫状况,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持续巩固。老百姓没有脱贫渠道,我们就帮他们出点子、找路子,让他们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杨光飞说道,“2015年,村里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0元,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0元;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
谈及增收致富的“点子”和“路子”,杨光飞介绍道,首先是推动村里的基础设施由“单打独斗”向“协同配套”迈进。会龙村全面整合农业、水务、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将其集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田土调形1400余亩,新建硬化村级公路4.1公里、便民路6公里、蓄水池7口、排渠2公里,整治灌区1公里,使全村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图为村民们在活动室拉起二胡唱起歌
“其次,就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我们村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入股+集体发展资金入股+专项资金’机制,发展标准化柠檬、蔬菜产业450亩;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管护、收益分红的方式运作,打造亦农亦景的特色桃园800亩。引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以桃园观光和越野赛车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解决100名村民就近务工,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图为方永明老人在为村民写春联
除了特色产业发展,会龙村围绕“让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目标,规划新建了占地30亩、可容纳38户的新民居;实施无房户房屋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程26户;实施“双改工程”,共改厨改厕209户,将天然气、自来水管道接入全村;建成污水处理站,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为了保证新民居的建设质量,我们提出老百姓可以自己选择施工队伍,而且还可以加入房屋建设团队,这样既能监督施工质量,又有了一笔收入。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肯定放心!”杨光飞说道。
从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到2014年实现整村脱贫,再到如今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会龙村没有仅仅满足于甩掉贫困的帽子,而是从观念上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致富”转变、迈进。目前,村里根据村民文化水平和就业愿望,结合现代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已分类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轻纺加工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帮助36人就近就业。此外,会龙村还承办了四川省“书香天府2016年农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和2017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专场演出,逐步推动形成“书香”氛围。(中国西藏网 图、文/吴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