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部相机近2万张照片 他用镜头见证烟台发展40年
兰培喜
摄影的魅力有多大?它大到足以让一个人40年俯身只干一件事,随时出现在新闻现场。
照片的力量有多强?它强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照片定格的瞬间,照片上的风景和背后的故事,永远地被铭刻于心。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兰培喜摄影的40年。从黑白到彩色,从卡片到单反,他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了烟台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谱写的壮阔篇章,定格着她从一座小渔村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变化,同样也深刻感受着,那些辉煌、美丽、感人瞬间背后,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精彩故事。
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烟台山附近风景,下图为2018年烟台山附近风景。兰培喜/摄
40多年拍下近两万张照片,换了6部相机
40年前,改革潮涌激荡神州。27岁的兰培喜还是乳山文化馆的一名照片冲洗员。每天,他的工作就是在漆黑的暗房里,冲洗文化馆资深摄影师刘建华拍回的各种照片。1977年,正值《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面向全国发行,刘建华送给了兰培喜一部海鸥203相机。那是他冲洗照片一年多来,头一回摸到相机,相机很破,兰培喜却爱不释手。
在县新华书店,兰培喜按动相机快门,拍下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盛况。拍得如何?当时的兰培喜并不知道。12分钟冲洗,20分钟定影,30分钟水洗,晾好胶片,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两个多小时后,兰培喜才看到第一张出自他手的照片是什么模样。“拿着洗出来的照片,心里非常神气!”
此后,在刘建华的指导下,兰培喜一点点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深入厂矿、农村、学校等各处采访,将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精彩故事,以图片的形式,向全国多家媒体投稿。仅1979年,兰培喜在省市报刊发表新闻图片就有70余幅。
1984年,兰培喜进入烟台日报社,成为了一名数字中心的摄影记者。无论重大事件的新闻现场,还是县市区的普通街巷,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其实更多是呆在农村,一年80%的时间,都在县市区,那里是挖掘新闻素材的好地方。”白天,兰培喜骑着自行车去拍照,拍完赶紧往回赶,花上2~3个小时后将照片冲洗出来,用于次日报纸的出版。
2001年7月兰培喜(右一)在新疆
在兰培喜的照片里,你既能看到1997年烟台举办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也能看到莱州玉米地里的李登海意气风发;既能看到1985年3月20日开发区奠基仪式,也能看到吃着水煎包的老农满脸幸福……
40年来,兰培喜手中的相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的启蒙相机海鸥203,到海鸥双镜头4A,再到海鸥DF-1,从尼康FM-2到佳能1DS,再到尼康D800,兰培喜换了6部相机。设备的价格在涨,功能在增加,但寻找本真、记录美好的初心,未曾改变。
近两万张照片成了兰培喜40多年的见证,冲洗出的胶片早已塞满家里的各个角落。“你看这个家让你‘作嗦’成什么样了?”面对家中的凌乱不堪,老伴时常如此抱怨。兰培喜却乐呵呵地说:“这是财富啊!”
有责任感的摄影记者,半夜听到消防车赶紧打电话
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兰培喜还是一名有责任感的摄影记者。
“要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抓住生活的主旋律,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最终挖掘出好的新闻题材。”2002年,烟台苹果大面积滞销,一斤几毛钱都没人要。转过年,春节后一上班,兰培喜就深入农村,看老百姓都在干什么。“到现在我都忘不了,在栖霞臧家庄镇,很多果农都在砍果树,说苹果不值钱,割了栽葡萄。”采访中,兰培喜了解到,去年的苹果一直放到现在,很多都烂掉了,损失巨大。
兰培喜立即拍摄了一组题为《苹果难卖果农愁,产后服务需跟上》的摄影报道,先后在《烟台日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迅速引来一大批水果批发商前来联系购买。“当时这个村子滞留的五百万斤苹果,价格提高到一元多钱一斤,很快销售一空,为广大果农挽回很大的经济损失。”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兰培喜仍感到满心欢喜。
奋战新闻一线20多年,兰培喜善于观察和记录,始终保持对新闻的高度敏感。半夜里,只要听到消防车的声音传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爬起来,拨打119,询问是否有重大火灾发生。如果有,兰培喜拿起相机就往现场跑。“老伴经常说我神经病,我知道她是心疼,但作为一名称职的记者,必须是24小时的记者。”直到2005年从主任岗位退居二线,20多年来,兰培喜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因此,别人到不了的现场,他能到达;别人想不到的时刻,他知道用镜头捕捉。1997年7月1日凌晨,兰培喜蹲守在毓璜顶医院,等候“香港回归”婴儿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兰培喜给东山办事处几位大妈合影留念,那是最后的“三寸金莲”……他还会在时隔20年后,站到当年同样的位置,拍下一张跨世纪照片,然后感慨万千:“你看变化多大,这是我前不久在金海湾酒店那儿拍的,20年前的照片上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烟台山医院。”
改革在进行,摄影还继续
回忆过去的40年,兰培喜说,能走到现在,他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当初带他接触摄影这门功课的刘建华,“如果当年不是他给了我那部海鸥相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和摄影有交集。”另一个是烟台日报社同事姜同川,“是他传授了我许多新闻摄影采访及拍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使我在业务上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
在所有摄影题材中,兰培喜最喜欢拍的还是人。他说,拍人是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要用大脑按动快门,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是用思想有底蕴的。“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一眼就能看出那个时代的标志。长袍马褂的肯定就是清朝,满街大喇叭裤子、健美裤的那肯定是80年代……”
两年前,兰培喜开始着手从这些照片中整理出了四五百张,计划出三本画册。每天,翻看照片、挑选、扫描成了他的日常工作。采访过程中,兰培喜给记者展示了部分照片,随便一张,他不仅能清楚讲出照片拍摄的场景,就连当时给照片起过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因为是用心去拍的,所以照片定格的瞬间,故事就都印在心里了。就像那些冲洗出的照片,只要不受潮,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褪色。”
当听闻今年国家设立了农民丰收节,兰培喜说,今年秋分一定要去拍!“开发区那组照片,过两天还得再补拍几张。”67岁的兰培喜就这样不停地盘算着,接下来的日子,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干,好多照片去记录、留存。他说,尽管早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仍有颗不老的心,要永远在摄影的道路上,无倦求索。
-
改革开放40年之晋江故事(一) 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位于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仅649平方公里的福建晋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详细] -
“忘不了那一份嘱托”——改革开放40年之晋江故事(二)
61岁的黄趁银有两样宝贝,一样是挂满三面墙、摆满沙发和茶几的各类奖牌和荣誉证书,还有一样是一张泛黄的彩色老照片。[详细] -
李书福: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