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女儿国”
依然生活在昔日女国土地上的盛装少女,或许当年的女王就是如此穿戴打扮(摄影/ 周文强)
《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路过一个“女儿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男人,繁衍后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西游记》书中提及一个“大雪山中”的女儿国:“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东接吐鲁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意思是在这个国家里以女性为王,女王掌握国家权力,她的丈夫也称王,但只是名义上的,并不过问政事,这个国家的男子只管种地、打仗,这个国家东接吐鲁国,北面是于阗,西接三波诃国。
据史学家研究考证,在南北朝至唐,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家,西部的称西女国,东部的称东女国。东女国的中心大概在今天的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至道孚县一带,其中泸沽湖的扎坝地区是中心,当地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风俗特征。史书中的东女国是一直继承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传统,女人当家,男人耕种。而据《西游记》中记载的“女儿国”的地理位置、风俗民情来看,它的原型就是曾经的西女国。
《隋书?西域记》中有关“女国”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出俞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葱岭,即今日昆仑山。另有“于阗国,都葱岭之北二百余里……南去女国三千里。”从这数条信息或许可以找寻女国疆域的大体范围:女国在昆仑山南部,以女人为王。当地盛产“俞石”,“俞石”似谐音应为玉石,产自昆仑山中。“朱砂”是一种含有硫化汞的红色矿物质。“麝香”本出自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原麝(俗称香獐子)的香囊。“牦牛”在青藏高原各地皆有。“骏马”自古青藏高原各地广为存在。“蜀马”按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蜀地出产的马匹,蜀地即今日四川。“天竺”在女国的南方,“党项”在女国的东北部。女国和这两国曾经发生数场战争,从地理方位看,此女国疆域辽阔,活动范围南及恒河,北至青海境内。史书把“盐巴”和“天竺”联系在一起,是说羌塘草原有大大小小的盐湖,供时人采挖土盐,长途贩运至雪山以外的天竺国,说明女国与天竺往来不断,天竺即今印度地带(包括东西南北中五个国家)。当时的印度、尼泊尔和缘喜马拉雅山脉生存的众多部落、族群、邦国,极其缺乏盐巴这种人体必须的食品,而北部的游牧民缺乏粮食,相互的需求决定了游牧者、农耕者、营商者的交换。直至上个世纪下半叶,雪山内外的先民都是如此进行原始方式的盐粮物物交易。驮盐人把土盐装入羊毛编织的袋子里,每袋十斤,每只羊驮两袋,赶着一大群牛羊,边放牧,边前进,日行十数公里,驮运盐巴、酥油、奶渣、羊毛绒,跋涉千余公里,抵达边贸交易集散地,用这些物品(包括活畜牛羊马)与域外农耕者、商人等价交换各自所需的生产生活物品。“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天竺”在南方喜马拉雅山脉以外,“党项”在青海东北部,两处地界方向完全不同,进行战争的对象必定不同,说明女国的疆域极其广大。《释迦方志》言:“东西地长,即东女国,非印度摄,又即名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三波坷,北接于阗。”对地理物产的认知和所进行的物产交易以及进行的不同地域的战争的翔实分解梳理,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苏毗女国涵盖的疆域极其广大,几乎囊括雪域羌塘、阿里部分区域、四川西部和青海东北部。
今有日本学者森安孝夫所著《中亚史中的西藏吐蕃在世界史中所居地位之展望》一文关于松赞干布时代特别谈到“从地理条件来看,西藏连结中亚的路线一共有两条:一条是从西藏中部(吐蕃王国发祥地)至西北的喀喇昆仑、帕米尔路线,另一条是西藏东北部的青海、柴达木路线。吐蕃如果不首先控制其中的一条路线,就不可能对中亚进行政治及军事上的入侵。但是草创时期充满魄力的松赞干布的势力,在西北也只到达羊同(即象雄),尚未到达羊同前面的女国,……”《西藏研究》中将羊同(象雄,即小羊同)、女国并列,证明女国和象雄不是一国。
历史上,苏毗王国被征服后,王室臣服,东、西两个偏远的部落小国、族群就此脱离苏毗,也不归属吐蕃管辖。在首领的领导下,独立一方,自成邦国,自立为王,分属为东、西女国。为什么东西女国都会出现女王?史书明确记载女国的”丈夫“专事“征伐为务”的工作,战斗就是他们最高的天职,参与到战争中是女国男人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为何会出现女性管理部落军政事务,一是女性天生节俭,勤劳,具有持家的能力,能凝聚部落、族群的民心;二是成年男子都被征派到战场当兵打仗,保卫家园,扩充领地;三是男子长期外出狩猎,支应各种差役,回到家中耕种田地,种植青稞,部分男子承担盐粮驮运交易,故尔家族、部落、族群、邦国内外严重缺乏男性。征伐频繁足以证明战争戕杀了非常多的男人,部落群体的女性不得已抛头露面担当起相应的角色,这便是女子为王,夫也为王的缘故。男子为王,并非不管理国政,而是现实生存环境使然迫使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当兵出征,保卫部落、族群、邦国,居家就承担耕作田地贩运盐粮之责。
如此看来,此际女国周边的军事活动异常频繁,四境的战争连绵不断,女国的男人们为了部落、族群的生存,只得把王权交付委托给部落中的女人管理。此际的男人们为了保卫家园、王国、女人、孩子,都到抵御侵略者的第一线去了
玛旁布姆卡是西女国女王居住的城堡,普兰县文化局局长加措根据藏文大字典和《阿里史地探秘》的“玛旁布莫卡”,解释出“布”的汉文词义,就是女人、女性、女子或者女王。“莫”就是香草或者香草遍布此山。据当地百姓介绍,城堡遗址坐落在普兰神湖玛旁雍措湖的东部扎藏布温泉沟南侧的野岭上,海拔5000米上下。在遗址上部高处还有一个硕大蘑菇形状的岩石岿然迎风屹立城堡上方,与下方城堡遗址交相辉映。这即是“出俞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西女王国的王城。在城堡上方更高处的山后,遗留有众多的洞穴,说明女国的百姓就居住在女王的周围。此外在山坡的下方扎藏布沟处,当地百姓称这块地方为“卡尔青”,意思是大城堡之地。尽管史书上的记载十分有限,玛旁布姆卡的故事仍然世世代代流传在当地百姓的心中。霍尔村一位年迈的老百姓告诉笔者,温泉沟和曲古寺庙附近就有许许多多女王的传说,听说女王曾经在此沐浴,但不知具体在什么地方。
在距城堡不远的东北部有古人采挖黄金的锅状坑洞地貌遗址,说明女国早年曾经有过采挖黄金的生产活动。这里所产珍贵的“上黄金”,要么销往女国境内外,要么敬贡给象雄王、苏毗王或者吐蕃赞普。此地有可能就是早期藏地出产“上黄金”的地方,女国因拥有“上黄金”而被四方垂青关注,争夺女国的“上黄金”,或许就是周边大国征伐女国的第一要务,这或许就是女国的男子为何以“征伐为务”的最主要原因。
西女国南面远方的山峰就是佛经中记载的醉香山,山后面就是横亘的纳木那尼雪峰。居住在附近的百姓讲说:醉香山的四周生长着数不胜数的各种香草植被,纳木那尼雪峰周边也生长奇异的香草植物。史书记载:在圣山的对面就是醉香山。我们站在圣山下方的塔尔青或者站在圣山前面更高的山岗,对面就是突兀雄壮的纳木那尼雪峰。西女国城堡附近的扎藏布温泉,泉眼密布,达数百处,蒸腾的水汽,飘散四域,散布着近十处水井状的石砌浴池。遥想当年,女王或许曾经在这里沐浴肌肤。
闭上眼睛,仿佛能够看到女王静静的矗立于高大威严的玛旁布姆卡城堡之巅,或目光低垂柔和地看向自己善良勤劳的子民,或抬头眺望远处的神湖玛旁雍措和圣山冈仁波齐。待紫色的野葱小花遍布山野,女王卸下华丽的衣冠,乔装打扮之后便走出城堡,如一个普通的藏家女儿一样轻松自在地漫步于山岭草野,沟谷河畔。然而待她回到那王城之上,便又恢复那高高在上的女王的身份。
女国留下的传说、故事并不多,女王、女国王城玛旁布姆卡遗址、醉香山、草场、扎藏布河、扎藏布旁边大大小小的温泉汤池乃至圣山、神湖,不仅成为一道经典美丽永恒的风景线,更是女国最后的绝唱。女国就此在我们的眼眸中烟飞云散,堙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