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与赞赏。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源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思想创发,同时也是立足中华文明传统的智慧结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必定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第一,中华文明的责任伦理,有助于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担当,主动承担大国的全球责任。
西方文明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人,注重权利伦理;而中华文明则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家国,推崇责任伦理。权利伦理的核心是争;而责任伦理的核心是让。基于这个逻辑去观照,可以发现很多人盲目跟在西方后面所鼓吹的权利伦理,看似光鲜亮丽,甚至令人目眩,但实则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而已,中看不中用。因为它有意回避了权利的成本问题,回避了片面的权利伦理背后格局卑狭、自私贪婪的算计,更回避了掩盖在所谓的个人权利背后的对个人欲望的无节制释放。而秉持乾元刚健之德的中华文明,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对于“家”“国”“天下”等不同层次的共同体的维系和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家”的层面要讲“孝”,“国”的层面要讲“忠”,合起来要做到“保家卫国”。在天下的层面,则倡导“四海一家”“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责任伦理推至其极,则有“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应有的主动担当。与某些西方国家动辄以一国短期利益之得失为取舍的做法相比,文明格局之高下自不可同日而语。在充满冲突和纷争的当代世界,这种主动担当责任的精神,不啻于人类文明舞台上的一股清流。
第二,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和谐相处,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整个人类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包括经济断层、社会撕裂、宗教冲突、种族矛盾、民粹抬头、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等。如何回应挑战、解决问题?仅仅从西方文明的角度去考虑吗?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恰恰是工业革命五百年以来,西方文明积弊已久之后的总体爆发!中西文明略作对比,原因就更昭然若揭:西方文明过度强调天人二分,强推以实力压人的霸道,为这个世界带来无处不在的争斗;而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推崇以道理服人的王道,让这个世界长享弥足珍贵的和平。而对于真正的共同体而言,团结一致、和谐稳定是其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恰好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和谐相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一方面是和而不同,包容差异。正如《周易》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样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与整体性的视角,使得中国人在面对他者、面对异质性要素的强力冲击时,总是力图去理解之、包容之、消化之。另一方面是和而不流,坚持原则。《周易》不仅强调厚德载物,更强调自强不息,这意味着在包容他者的同时,要坚持自身的主体性,避免被他者所吞噬。在这种既坚持自己又包容他者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变化日新而又有本有源,葆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一种有中心的包容、有原则的开放、有差序的拓展,成为人类文明中的精神高地,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对其他文明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为整个世界和平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做出过独特的贡献。今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蕴藏坤元承载之德的中华文明,必定能以其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智慧和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和谐相处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中华文明的天下观念,有助于推进以“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新世界秩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渗透着中华文明中历史悠久的天下观念。中华文明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次第。所谓“平天下”,并不是天下的齐一化、均一化。居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世界,其间自然“风气群分,民情类别”,而“平天下”不过是对群分类别的治理而已——不是取消群分类别,而是让分别得到一种合理的秩序,并且分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不加分别地对待差异。尽管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朝贡体系具有等级性,但天下观念最本质的内涵是开放和包容,追求的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与西方国家缺乏世界视野的“个人—民族国家—国际社会”的思维明显不同,天下观念带给这个世界的,主要是尊重差异、共同发展、共同维护天下和平的智慧。在天下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反思和超越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同质化的平等观,以及建立在原子化个体观基础上的同质化社会和政治制度。正是基于天下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一种对新的世界秩序的期待,这种秩序以“共同发展”为原则:中国需要从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找出既促进他国发展也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分工结构,逐步探索落实“共同发展”的承诺,进而努力探索新的政治平衡、社会平衡和经济平衡。
第四,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有助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论断。“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基于西方中心主义,将西方特定的价值实现方式冒充为普遍价值加以推广,背后依靠的是基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文化霸权。经过几百年的殖民扩张,西方“普世价值”大行其道的同时,不同族群、宗教和文明之间却更加疏远,冲突加剧。与此相反,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差异性,更注重兼采中西文明之所长。比如,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就精辟地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六大理念的伦理基础。分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基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发展”的基础;“和而不同”倡导宽容、多元的对话,是“民主”的基础;“以德服人”“协和万邦”是“和平”的基础;“天下为公”要求不以谋取私利为处世原则,是“正义”的基础。而这五个方面都包含在儒家“仁”的原理中,可以看作“仁道”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贡献。总之,只有融汇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所长,才能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敏锐地提示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活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今天,从成立丝路基金到筹建亚投行,从“一带一路”共建愿景和行动文件发布,到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实稳健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智慧源泉与价值支撑,同时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西藏网 文/李勇刚)
作者简介: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
-
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详细]
- 店员拿错彩券 女子当书签用两周后发现中奖500万
- 总统涉险躲过弹劾关 波谲云诡的秘鲁政局套路多
- 秘鲁客车坠崖致46人死 出事路段被称"魔鬼弯"
- 召回仅1天 巴解组织驻美代表获令立即返回岗位
- 环保税法标志"绿色税制"来临? 权威专家解读
- 只准许盲人从事按摩行业 韩国按摩法例再惹争议
- 美国严寒已致8人冻死 低温仍将持续40州发警报
- 林海园林成功挂牌新三板 未来将发力全国市场
- 日媒:日本经济难题堆积如山 人口减少系首要问题
- 保监会:重点整治将保险产品混同存款进行销售等问题
- 英脱欧大臣:欧盟不能对贸易协议"挑三拣四"
- 从乏人问津到暴涨暴跌 比特币泡沫到底有多大?
- 纽约再发火灾23人受伤 消防员灭火"冰封"街道
- 保监会:消费者选购"开门红"保险产品谨防风险
- 埃及再延长紧急状态 军警被赋予反恐"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