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改革开放我见证 > 征文作品

【改革开放我见证】烧蜂窝煤的记忆

汤礼春 发布时间:2018-09-20 16:5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做饭用的燃料,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不同。

  大约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所居住的城市开始流行用蜂窝煤做燃料,取代了原来用的煤球。

  蜂窝煤一个大约有一两斤重,一餐饭一家一般要使用一个。当时一个蜂窝煤只要几分钱。蜂窝煤便宜,但要煤票不说,还难买,因为几条街区才摊得到一个蜂窝煤场。当时离我家最近的蜂窝煤场大约有二里路,每次去买蜂窝煤都像是一个很大的行动。提着煤篮子赶到蜂窝煤场,交了煤票和钱后,就得排好长的队,等待取蜂窝煤。一般要等几个小时才能排到自己。当时煤场的蜂窝煤都是现打现卖,要自己从传送带上一个个的取下。因那煤都是刚打好的,很潮湿,稍不小心就揑破了,所以要轻拿轻搬轻放。好容易将几百个蜂窝煤从传送带上取下来,堆在旁边像一座小山后,并不能松口气,怎样把它搬到家,又是个头疼的问题。板车拖是最好的办法,但那时一般人家都没有板车,借都没地方借。我记得每次父母都是准备一担箩筐,将那蜂窝煤挑回去。往往一次挑不完,得二次三次。我们这些小孩的任务就是守在煤场里,等父母来挑最后一担时才离开。

  大概在我十二岁时,有一次家里的蜂窝煤正好烧完了,父母又忙得没空去买煤,就叫我挎着篮子去煤场买十个蜂窝煤回来应急。总算买上了十个蜂窝煤后,我提着篮子往家里拎。一路上感觉真沉,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来歇一会。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见那里有个大树,就在大树下歇起凉来,这时我听见树上有鸟叫,就抬起头去寻觅那鸟的踪影。等鸟飞走了,我低下头来提煤篮时,却发现煤篮子不见了。我当时就急得哭了起来,这要空着手回去,肯定要挨一顿打。我正急得四处寻觅时,一个大汉经过我身边,他见我抹眼泪,便问我缘由,我说了后,他分析就是大树旁的那户人家悄悄拿进去了,他带着我进到那户人家里找,一进去,我就四处瞅起来,终于我看见墙旮旯里隐藏着我的煤篮。上面覆盖的牛皮纸正好被风吹开了一角,我走过去拎出煤篮,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的蜂窝煤。”那户人家见露了马脚,只好说是逗我玩的。

  有了这次教训,一路上我再也不敢走神了,一气把蜂窝煤挎回了家,结果我的胳膊疼了好几天。这件小事如今我仍记忆犹新,可见那个时代买蜂窝煤的艰难。

  因为搬运蜂窝煤太艰难,所以后来城市里就开始自制轮车来拉蜂窝煤,就是想法弄四个小轮或轴承,在上面铺块木板,固定后绑上一个绳索。就拖这个轮车去买蜂窝煤。虽然省了不少力,但因轮车小,上面只能放一个小筐,一次拖不了多少煤,买一次蜂窝煤也得来回跑几趟。另外装上轴承的小轮车在大街上拖起来会吱吱呀呀地响,这种噪音也成了那个时代城市常有的一种音韵。

  好不容易买回来的蜂窝煤因太潮湿,一般要放在门外晾干后才会搬到家中。所以那时城市许多家门口都可以看到晾晒的蜂窝煤。还有在家里储存蜂窝煤也是个头疼的事,那么一堆煤,家里又那么窄小,得仔细思谋考量。

  买回的蜂窝煤好不好烧,完全看运气。如果煤质好,掺的黄土配比适合,火就旺,烧好一顿饭和烧两壶开水没问题,续煤时还能夹得起来。运气不好,那就麻烦了,遇到煤质差的,有时饭还没烧熟,就没火苗了,只有再续上一个煤,等燃烧起来,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因黄土配比不合适,或所掺黄土的粘性不够,用火剪夹不起来,有时刚夹到空中,突然碎了,火花洒落一地,甚至会烫伤手脚。

  因为这个缘故,到七十年代中下旬,城市里就开始流行自己在家做蜂窝煤,这首先得需一个做蜂窝煤的模子。那个时代,这种模子没地方买,都是求在工厂里做机修工或钳工的亲友们做的。那时会做蜂窝煤模子的工人很令人刮目相看。因为煤模子是可以作为很好的礼物送人的。

  自己做蜂窝煤也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人做太累,往往会请上三两个亲友一起帮忙做。将准备好的散煤和黄土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搅匀,再用水和匀,和得太干了也不行,太稀了也不行,得正合适了再用模子杵进去,一个个地打出蜂窝煤来,做一次蜂窝煤往往会劳累一天,这称得上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有一次,我做了几百个蜂窝煤晾在门前,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都去上班了,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我们做的蜂窝煤浇成了一堆烂黑泥,让人欲哭无泪。

  想起烧蜂窝煤的日子,就不由得感慨万千。如今,厨房里的天然气,又干净、又快捷、又方便,生活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呀!(中国西藏网 文/汤礼春)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