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传统与现代 千年藏医特色外治疗法受欢迎
29日下午,在中国首家“三甲”藏医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来自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康巴汉子求闹,赤裸身体,趟进病房盛满黑褐色药液的浴缸内,不到三分钟,额头便沁出汗水。
“我以前腰酸痛,挺不起来,大腿内外侧还发麻,现在泡了几天药浴后,明显好多了。”躺在42摄氏度的药液中的求闹对中新社记者说。
该药浴法属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医生正在熬药。张添福 摄
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专家杨本扎西介绍,药浴药方达上百种,目前,他们正在不断梳理,而该院一般使用“五味甘露药浴”,即以刺柏、黄花杜鹃、水柏枝、大籽蒿等五种药用植物为主,再根据病患体质、病情等,加入二三十种其他藏药,煎煮成汤,水洗或蒸熏来治疗疾病。
杨本扎西说,药浴能把“毒素”排出来,再通过皮肤吸收药液,疗程稍长,但副作用小,该院药浴主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种。
据悉,该院药浴除了受青海本地藏、汉、回等民族民众信赖外,中国内地甚至俄罗斯等地病患也千里求药,外地病患占科室病患总数的近一半。
杨本扎西介绍,药浴根据自然温泉演变而来,以前治疗条件差,“藏医们烧牛粪、柴火,在大锅里熬药,然后在地上挖个大坑,绷上牛皮,把药液倒进去后泡药浴,后来,改用木桶或水缸泡,但还是受限制。现在,药浴条件改善很大,效果也更好”。
中新社记者在青海省藏医院药浴科7楼看到,一排用来熬药的球形大锅内,放着30厘米长、近20厘米高的白纱布包裹着的药包,熬药时加水、加药包,再用蒸汽加热煎药,两小时后,通过输送管道,直达楼下各个病房内的浴缸。
据悉,药浴法只是传统藏医外治疗法的一种,目前,该院在诊疗中常用150余种藏医特色疗法。
青海省藏医院外治科主任扎登尖措说,除了药浴,还有放血疗法、金针疗法、熏蒸疗法、铜烙疗法等。“如今,很多人怕吃药,也不爱打针,很多老百姓更喜欢疗效明显的藏医外治疗法。我们科室2002年才成立,现在已经发展成医院最大的科室了。”
“很多藏医外治疗法应该申请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来保护、传承。”扎登尖措说。
-
走进新玉树:牧民们称赞的“藏药浴”
“藏药浴是藏医药治疗里比较重要的,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也是群众最受益的。”扎西才仁介绍说。[详细] -
探访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藏药标本中心 收集1500种藏药
11月25日,记者探访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藏药标本中心。该中心分藏药植物标本示教室和动物、矿物标本示教室,收集常用药材、名贵药材等1500种藏药,藏药一般分植物类、矿物类、动物类及水类、火类等。[详细] -
青海“开方抓药”让传统中藏医药焕发新生机
开辟通道让确有专长“土郎中”告别非法行医窘境、“师带徒”传承“大咖”医学精华、建基层医馆延伸中藏医“触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