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重走十八军进藏路 > 红色记忆

进藏先遣连 (上)

孙健 发布时间:2019-06-13 09:2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四路从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向西藏进军,“多路向心,解放西藏”。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队从南疆进入藏北,解放阿里。当时,去阿里,只有南疆一路向南这条线可能走通,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藏线”,而当时并没有现成的路。此前,新疆部队曾派兵侦察过这条线,得到的结论是“进军阿里艰难不亚于长征”。于是,提出先派一个连进藏侦察,完成先遣任务。这便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进藏先遣连”。

  中国西藏网讯 1950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毛泽东主席亲自下令,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直接指挥,成立一支特殊的连队——进藏先遣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入藏的部队之一,从新疆于田普鲁出发,目的地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首府噶大克(噶尔县)。


图为1950年8月,进藏先遣连官兵向西藏进军。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与长征比肩的“天路”

  那天,昆仑山下的普鲁山村红旗如林,锣鼓喧天。以李狄三为首的进军阿里先遣连的战士们整装待发。新疆军区王震司令员和其他首长,亲自前来送行,和他们一一握别,勉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藏北高原。兄弟部队和各族群众也赶来为子弟兵送行。先遣连的指战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不怕艰难险阻,解放藏族同胞!”李狄三率领的英雄部队就这样高举起“进军西藏”的红旗,跃马扬鞭,踏上了进军阿里的征途。


图为李狄三画像。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其实,这条“天路”比长征还可怕,先遣连需要翻越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脉、7615米的冈底斯山脉,行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平地上。现在看来,这样的高度能够安全完成任务都有一定难度,何况在上世纪50年代?138名先遣连的战士们在没有氧气设备、后方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凭借一张不准确的地图和指南针,走完这段路程,艰难程度不可想象。

  战冰峰 克雪盲

  先遣部队进入万古荒原的昆仑山麓,这里没有道路,不见人烟,眼前是一座座插入云际的雪山,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湍涧,冰峰林立,千沟万壑,变幻莫测的风云,使人头晕目眩。当先遣连来到库克阿大坂(维吾尔语,意为冰峰)下时,很多战士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李狄三便下令宿营。李狄三深入到各个班,和战士们一起讨论互助办法、制定安全措施。指战员们纷纷表决心说:“就是爬,我们也要爬过去!”

  次日,当东方刚刚发白,先遣队便开始了攀登大冰山的战斗。冰山上空气稀薄,坡陡无路,骑队攀登艰难。战士们的胸口闷得发慌,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头痛得好似脑袋要开裂,马也张着嘴喘着粗气。有的战士用手绢把头紧紧绑住,有的拉着马尾前进,有的倚着马坚持迈步。高原反应严重者,几乎昏迷过去,体质较强的同志搀扶着体弱的。战士们难受得既不能吃,也不想喝,一百多人四顿饭只吃了八十来斤粮食。


图为先遣连官兵们拽着牦牛的尾巴上雪山。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除了高原反应,战士们还要和雪盲症作斗争。一天,先遣连的战士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乱海子的地方,这里的海拔5500多米。入夜时天空晴朗朗的,半夜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只半宿功夫,积雪竟没过了膝盖,帐篷里熟睡的战士被埋在雪窝里。天亮后,战士们从深雪中刨出帐篷,继续顶风踏雪前进。

  茫茫原野裹银装,部队在烈日白雪中行进,很多战士的眼睛得了高山雪盲症,红肿得像桃子,疼痛难忍,泪流不止。李狄三雪盲症很严重,他睁不开眼,看不见路,仍然摸索着继续工作。他召开支委会、骨干会,了解思想情况,向战士问饥问寒,鼓励大家克服暂时困难,并和战友们一起努力寻找战胜雪盲症的办法。

  炊事班的同志们协作一致,带病坚持给大家做饭。蒙古族战士坎曼尝试用雪球擦眼止痛,眼球红肿的痛苦竟然有所减轻,连里马上推广了他这个办法。另一位蒙古族战士阿廷芳,想到小时用马尾编眼罩遮挡雪光的事,首先示范编了几个,大家都跟着学起来,制造了一批“土雪镜”。

  全体指战员群策群力克服雪盲症,大见功效,部队才得以继续向前行进。1950年8月15日,先遣连跨越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胜利进入藏北高原。

  第一次听见“夏保,呀咕嘟”

  先遣连进入藏北后,李狄三把部队分成几个分队,每到一处便四处寻找藏族群众。一连寻找了十五天,见不到一位藏族群众。一天,副连长彭青云带领的一部分同志在一个叫多木的地方,发现了羊和狗的蹄印。他们一面派人报告李狄三,一面顺着蹄印寻找。傍晚,终于发现了火光,于是小分队就隐蔽前进,看到了一处篝火,到近处看见两个藏族群众和四个小孩,一顶帐篷和羊群。


图为先遣连官兵和群众聊天。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为避免群众惊慌,小分队未敢惊动他们,隐避在垅坎下,整夜没有合眼,一直等到天亮。不料,群众一见到解放军先遣队的人,丢了羊群就往山上跑。战士们不敢追赶,又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几个群众跑远找不到,始终在后面紧跟着,保持着一定距离。

  李狄三接到副连长的报告,立即带上翻译催马赶到。他想,由于原来反动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加之一小撮反动分子造谣,藏族群众初次见到解放军产生恐惧是很自然的。现在这一带群众手里都有枪,万一发生冲突,势必违犯民族政策,造成不良后果。

  李狄三赶到现场,看到几位藏族群众神态非常紧张,但并没有离去,看样子是舍不得羊群。他想,与其留下羊群,引来牧民,倒不如让他们赶着羊离开,让群众从解放军部队的实际行动中,认识部队,解除疑虑。李狄三带着翻译,手捧哈达,宣传党的政策,将羊群送还牧民。牧民们见部队送来了羊群,知道是误会了,笑着看向这些解放军。

  李狄三拉着牧民们的手问寒问暖,回到帐篷,拿出花布、糖块和茶叶送给他们,又做了面条款待,很快消除了牧民的疑惧。这时,先遣队的战士们在高原上第一次听到藏族群众说“夏保,呀咕嘟(藏语,意为“朋友,好!”)!”。(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部分资料参考自《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