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0周年 > 回顾•老照片

西藏聂荣县色庆乡:从“乞丐窝” 到小康村

王惠芳 发布时间:2019-03-25 14:57: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图为色庆乡帕玉村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记者 扎西班典 王惠芳 摄

  “来,让我看看你的微信,有啥新歌?有啥新舞?我们也学学、跳跳,日子好了怎能不高歌一曲!”

  在一尘不染的安居房里,悠闲地喝着奶茶、晒着太阳的次塔,问正在玩手机的女儿。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随着一阵铃声,次塔拿起自己的手机,“老哥,我啊?身子骨结实得很!眼睛也没花!多谢你关心啊!”放下手机,次塔忘了按通话结束键,依稀还能听到对方在说什么。记者忍不住提醒了一下,次塔尴尬地说,“手机我很喜欢,但不太会用,经常搞不清按键功能。”

  次塔今年66岁,有3个女儿。家里没有能干重活的劳动力,但她的日子却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我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仅去年年底分红就有2万多元——真是躺在家里也拿钱啊!”谈起自己的收入,次塔的脸上眉飞色舞。

  合作社引领小康生活

  昔日,西藏那曲市聂荣县色庆乡的牧民生活非常贫困,而次塔生活的帕玉村在民主改革前更是被称为“乞丐窝”。

  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色庆乡逐渐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沿着那曲至聂荣县平坦宽阔的道路前往色庆乡。沿途一排排正在修建或者已经完工的安居房,还有牧民脸上的笑容,告诉人们色庆乡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一去不复返。

  帕玉村的变化更大,不但成为那曲地区首个小康示范村,而且发展成为色庆乡28个村(居)中的富裕村、文明村,2014年村里人均收入过万元。

  走进帕玉村,汉藏结合的红琉璃瓦新房、宽阔平整的文化活动广场、新型的太阳能路灯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帕玉村变化始于2009年。当时,针对村里贫困人口多、且易受灾等情况,聂荣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帕玉村成立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村委会主任阿布说:“全村20户牧户采取以劳动力入股、草场入股、牲畜入股三种形式加入合作组织,由村集体整合劳动力进行管理、分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聂荣县专业合作组织办公室主任伟托说:“成立之初,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向自治区科技厅争取到120余万元资金,结合县财政配套的111万元,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牲畜投入得到了保障。到2009年底,该合作组织人均收入由成立之初的不足400元增加到1586元,实现了全村集体脱贫目标。2014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远远超过色庆乡人均5690元的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很大扶持。县里派出相关人员驻村蹲点,就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分配方式、日常管理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县有关部门还对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多方合力共同为合作组织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筋骨”日益强健,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道路。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和次塔一样,帕玉村的塔嘎老人也有讲不完的喜事。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住了半辈子用牦牛毛编织的黑帐篷,现在居然拥有一套漂亮的安居房,有水有电,各种家具一应俱全。

  塔嘎说,他的房子来自2012年实施的帕玉村小康示范新村建设工程。该项目通过神华集团援助90%、群众自筹10%资金的办法,共筹集资金623万余元。在牧民房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努力做到规划充分、起点高、配套全。安居房除了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分大、中、小3种户型外,还以能抵御强烈地震的标准修建,塔嘎家的户型是中型116平米,援助资金33万元,他自己只出了3万多元。

  “我们的房子既结实又漂亮,并不比城里人的住房差,门前的娱乐广场逢年过节搞聚会、跳锅庄,村里的篮球场、村民健身设施更是年轻人最喜欢光顾的地儿,”塔嘎开心地告诉我们。

  近年来,通过销售牦牛肉、奶制品和牲畜皮毛等畜产品,帕玉村累计收入55万余元。2012年,帕玉村成为那曲地区首个小康示范村;2014年,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获“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国家级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称号。

  色庆乡党委书记李彬说:“以帕玉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色庆乡现有合作组织6个,其中5个以销售畜产品为主。近年来,这些合作组织利用那曲地区恰青赛马艺术节、地区畜产品展销会和聂荣县畜产品展销会等平台,不断提高销售量,优质畜产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记者了解到,自县财政投资修建“聂”牌畜产品加工销售点后,“聂”牌酸奶、“聂”牌拉拉(一种奶制品)、“聂”牌酥油从这里走出去,深受市场青睐。

  草原新风扑面来

  为了加快推动色庆乡发展,近年来,乡里按照那曲地区统一部署,稳步推进“金牦牛工程”。工程贯穿牦牛选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涉及广大牧户、集体养殖场、企业等层面。在工程引领下,色庆乡所属各村扩大了畜圈暖棚,采取科学配备饲料、科学补饲等办法,提高牲畜养殖能力,改善畜群结构,提高牦牛的品质,色庆乡牧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帕玉村村支部书记土旦向我们介绍,村民生活富裕了,我们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追求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在色庆村村委会墙上,“改掉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改掉小富即安的自满意识,改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改掉脏乱差的生活习惯,改掉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的标语醒目而实在。的确,如今的帕玉村处处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正因为如此,帕玉村才在不断的变革和实践中走向新生。

  与帕玉村一样,色庆乡全乡也在大踏步向前迈进。

  色庆乡党委书记李彬心里有两本账:一个是全乡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全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村村实现通路、广播电视全覆盖;全乡平均5、6户牧民拥有一辆车、90%以上的牧民有手机……”

  除了这些,更让李彬高兴的是另一本账:全乡各村不断成立民间业余文艺队、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牧民大学生越来越多。

  “如今,牧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彬说。去年,色庆乡落实草畜平衡政策时,还没等乡干部去牧民家做工作,20村的牧民央培就主动来到乡政府,咨询草畜平衡政策的具体标准、要求等,宛如一个“政策专家”。对此,李彬感慨地说:“现在的牧民眼界宽、思想活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记者 王惠芳 扎西班典 达次 谢伟 索朗琼珠)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