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2019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 > 媒体报道

一个共同市场 福佑两岸未来——写在2019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之际

仇惠栋 李睿哲 陈澄 发布时间:2019-11-05 10:32:00来源: 中国江苏网


 刘莉 宋宁 摄

  深化融合发展、打造共同市场,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两岸企业和经济界人士交流对话的高端平台,十多年来,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记者从峰会上获悉,报名参加这次峰会的企业家人数创历史新高,“共同市场”成为最热门关键词。

  打造共同市场是时代必然

  “海峡两岸打造共同市场,能够做到真正的双赢。”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范恒山在演讲中表示,大陆是全球内需最大的市场,拥有巨大发展潜能和机遇。作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与台湾在生产消费结构上互补,给台湾发展及台商创业带来广阔空间。大陆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为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台企深度参与大陆市场、摆脱代工生产路径依赖,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不仅能够实现两岸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和质量提升,也能促进两岸在参与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合作。”范恒山表示,打造共同市场将有效提升中国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将提升中华民族经济在区域和全球的竞争力。

  随着两岸贸易往来愈加紧密,打造共同市场已是时代必然。两岸贸易额从1978年的0.5亿美元增至2018年底的2262.4亿美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09658个,实际使用台资687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4%。

  两岸合作互利共赢、共生共荣,苏台合作的辉煌成就是有力印证。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江苏。如今,近万家台资企业遍布全省各地,江苏省吸引利用台资总量连续15年位居大陆第一。

  范恒山认为,叠加近年来大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两岸投资贸易活动不仅拥有了重要载体,制度创新的空间也更为宽广。

  推动合作深化是人心所向

  就在主题论坛召开的同时,4日上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称“26条措施”)。这一揽子共计26条措施的“政策包”,是继“31条措施”后大陆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的又一具体体现,为台湾企业、台湾同胞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2018年,国家专门出台‘31条惠台措施’;今天,又宣布出台26条惠台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一批有远见的台商台企来到大陆,依靠大陆的开放政策、巨大市场和成本较低的生产要素迅速发展,并由此走向世界市场。而在台企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两头在外”即海外接单、大陆生产、再销海外的发展模式,也推动着大陆经济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迄今已有2.8万个台资项目落户江苏,作为大陆百强县之首的苏州昆山,逾10万台商常年居住于此,台企数量超过5000家。

  两岸共同发展的宏观视野下,一组组微观镜头显示,台商台企一直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伴随大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点区域。”谈到两岸打造共同市场环境下的新形势,当前在大陆14座城市已有19个生产基地、总投资达38亿美元的台湾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预测,配合大陆当前推进的产业转型,与社会经济和网络经济相关产业将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点领域。

  不仅要将发展目光瞄向新经济,台商在两岸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也需进一步转变。“面对大陆转型发展新契机,台商要有新定位。”林伯丰坦言,如今大陆经济快速成长,居民消费能力迅猛提升,已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与此同时,人才红利正加速释放,“基于此,更应考虑跨越结盟,共开内销通路,并改变过去台商独立发展的模式,共促亚太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在台湾,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崇华是一个商业传奇,在他的带领下,台达从一个15人小厂成长为全球电子工业巨头之一。自1992年进入大陆市场,台达在大陆已经拥有超过60个营运据点、20个生产厂房,总生产面积超过68万平方米。目前,台达正致力于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绿色建筑,以节能降耗来改善环境。仅2018年,台达打造的经认证的绿色建筑已累计节电178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12吨碳排放。

  谈及台达为何进军环保领域,郑崇华回忆起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引进外资的经历。“当时,很多外商投资台湾,主要因为台湾便宜的人工和生产成本,他们不仅不重视环保,而且会在生意不好时立即撤离,并没有长期投资经营的打算。”郑崇华认为,负责任的企业应践行环保节能、保护环境的经营使命。

  此次“26条措施”的出台,让郑崇华进一步坚信,“播种绿能环保”,在绿色节能领域深耕,将为两岸“携手共创永续,打造共同市场”提供极佳的产业融合方向。

  实际上,这一绿色理念已在江苏落地。今年4月,“2019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低能耗建筑国际论坛”在苏州同里举办,来自国内外的300余名行业专家共同探讨节能环保等相关话题,还参观了吴江“中达低碳住宅”,交流形成对外推广的江南水乡村镇低能耗住宅技术标准。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价值链为基础,两岸可以在技术标准打造、品牌建设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范恒山认为,“26条措施”中提到,“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这为打造共同市场提供了又一现实路径。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