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风云与下接“地气”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云南西北部集中了一系列低纬度大雪山,玉龙、哈巴、白马、梅里等等。皆因各方气流在此相遇,导致大面积高强度降雪。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雪线以下森林茂密,飞瀑流泉,历来是令人神往的登山旅游胜地,白马雪山原始森林更是名列2005“选美中国”最美森林之一。白马雪山垭口大雪封山的日子每年最长可达195天。数据来自白马雪山定点观测站记录,雪封期间,这个观测点与世隔绝,由4位藏、汉族年轻人坚守。
横断山区的“立体气候”虽然早已为世所知,从前但凡来过的中外科学家、探险者,都曾形象描述过这一特征,但定点观测的工作此前无人做也没有条件做。青藏队在横断山开创了面上考察与定位、半定位观测研究的最初实践,大气物理观测和定点气候观测即在其中。
早年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就从事过定位观测的李文华,亲自指导了跨越金沙江、澜沧江的横向大剖面和白马雪山垂直气候剖面观测。1981年他和农业气候学家张谊光一起选点,确定在植被垂直带分布完整的白马雪山东、西坡,布设6个垂直气候剖面观测点。就这样,从1982年1月1日到1984年12月31日整3年,40名观测员坚守阵地。观测人员的组成,是应青藏队请求,云南省气象局从全省各地本系统技术人员招募来的志愿者。常规观测以外,他们还参与了对于太阳辐射分光观测,风对降水影响的试验,高山草甸牧草动态产量测定,以及山谷风无线电探空等。3年里获取原始数据48万个,首次取得横断山区比较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掌握气候特征规律以破解自然奥秘、为解决山区农林牧生产问题和相关应用学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张谊光说,多亏了这些年轻人!
多亏了这些青藏队的编外队员,多亏了地方上的支持。在这远离人烟的寂寞之地,艰难困苦不必一一述说,谁参与了这个阵营,谁就准备着吃苦和付出。回报是事业给予的,从金钱、待遇方面说来是谈不上的。当我追问这群年轻人的野外补贴额,张谊光先生还都满心的歉意不安——有谁能够相信呢,观测员们起初半年里,每天得到的野外补贴仅仅5分钱,不过后来好了,大幅增加——1元5角!
观测计算结果表明,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较之我国其他地方都要显著得多。就年平均气温而言,垂直递减率由下往上增大: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将下降0.7~0.8℃。降水特征也十分明显。白马雪山距水汽来源较近,按说降水量本该丰富,其实不然。它只在高山上部降水较大,而且较之西部群山降水已大为减少。这是因为近南北走向的山脉河流几乎与西南暖湿气流迎面相遇,但大量水汽在白马雪山以西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迎风坡凝结降落,到云岭—白马雪山一带势头已减,俯冲而来却不及大量降落,即越山而去,在背风坡上部落下。所以白马雪山降水特征与众不同:最大降水量不在迎风坡而在背风坡上部;一日最大降水量不在雨季而在冬季。
参加过1966—1968年和1975年珠峰考察的天气动力学家高登义,先是主持了从腾冲到独龙江的高黎贡山剖面观测,第二年又被选调至南迦巴瓦登山科考队,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正好将东喜马拉雅与横断山合并考察,加上此前的珠峰资料,参照喜马拉雅西段阿里普兰及巴基斯坦境内兴都库什山区气象资料,高登义就成为放眼数千公里大地形的第一人。比较沿线各水汽通道规模、对于天气系统的影响以及降雨时空变化异同,第一次拿出了量化数据,山地环境气象学的“最权威”就是这样炼成的。
陈传友的水利组在云南迪庆的林场建立一个森林水文观测站,以三年时间观察测量森林采伐前后的温湿度变化及水文效应:原始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采伐迹地上的水土流失情况,给出量化数据;韩裕丰和赖世登负责的林业组,在云南中甸林业和水文部门协助下,同样以三年时间对森林内外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旨在解决暗针叶林天然更新的气候因素影响问题。……
横断山工作另一大特点,是接“地气”: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为地方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说来这也算不上创新之点,而是作为青藏研究基因存在,原生于中国科学家情怀,从章铭陶经历中可见一以贯之的延续。
中科院综考会组织1964—1966年大西南综合考察队,孙鸿烈担任川滇黔接壤地区分队长,30岁的章铭陶是其中一员。当年他第一次来到以出土元谋古猿化石而著名的县份,不见远古的诗意浪漫,所见皆为现实的艰难:因为缺水,土地贫瘠,人民贫困,当地人说“有水万物茂盛,无水一事无成”。章铭陶实地踏勘,设计了全县水利改造方案,次年提交县委县政府。
随之而来的“文革”使百业俱废,小小水利方案没了下文。一晃多年过去,1981年春节期间,即将奔赴横断山的章铭陶,忽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新闻:元谋的蔬菜行销北京市场!闻言跳将起来,章铭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以把干热河谷与蔬菜外销画上等号。不久后重返横断山,一头扎进元谋县,直奔水利局老局长家,细问端详。
退了休的老局长笑呵呵:不错,正是当年的水利方案!不错,元谋全县已实现水利化。老局长感叹说:当年老县委书记拿这方案当宝贝,受冲击,遭批斗,兜里还揣着它呢!所以啊,“文革”后期刚一“解放”,恢复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请跟我来——老局长陪同章铭陶来到县城中心十字路口,指点一幅彩色图画,请看——
章铭陶不禁热泪盈眶:当年绘制的水利规划图,已被油漆彩绘在墙面!本意无疑是为激励元谋人民艰苦创业,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何尝不是同样的激励和鼓舞呢!
受益的不仅是当地,当年的水利工程居然能够惠及今天的西藏,这一点谁又能想到呢!这个信息是从西藏农科院听来的,院长尼玛扎西博士是青稞专家,重要工作之一是培育良种。他讲到本院的良种基地为什么会选在元谋,就因干热河谷中粮食作物一年三熟,春季播种的青稞成熟后,可以在拉萨河谷再种一茬;良种从培育到推广通常需要十年时间,有了元谋基地,可以节省一半时间!
当我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章先生的时候,没见到预想中的激动,他的表情好像更接近难以置信。
为地方服务也是考察计划制订者孙鸿烈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之所以相较此前此后历次考察活动更显突出,正因该地区情况特殊,表现在横断山区接近内陆较发达地区,人口相对稠密,相比开发程度较低的西藏自治区,已属半开发状态,因之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问题更其迫切:森林过伐、草场过牧、河谷干旱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等等。尤为重要的是,这儿还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流经的地方,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中下游广大地区,事关全局。所以预察之后,决策者们就议定了诸项专题要求:为时5年的横断山考察,要在大量获取这一地区宝贵的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资料基础上,论证这一地区自然地理和生物区系形成演化过程的同时,着重进行与横断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五个方面的综合专题:农业自然资源评价与综合制图的研究,地方能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畜牧业战略布局研究,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更新研究,干旱河谷环境条件与农业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更何况从考察队主持者李文华、章铭陶、韩裕丰、谭福安的专业组成看来,突出生产应用研究这一主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230人组成的横断山考察队伍,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专业为基础学科研究之外,从事应用研究者阵容庞大,分组细致:林业、动物、鱼类、植物、土壤、农业、畜牧、水利、沼泽、地热、泥石流,等等。各有选点,各自为战,在某地往往一待就是三年。他们中的许多人自横断山开始,大都走向与环境、与资源开发有关的研究和实践,尤其在西藏。所以到后来,可以不必再具体称他们为这个“家”那个“家”了,统称为区域开发专家没错。韩裕丰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担任组长的林业组,三年间不仅观测记录,还要动手做试验。云杉和冷杉是原始植被的顶极群落,在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中,一经破坏难再恢复。专家们观察到,在原始森林阴湿的林下,云冷杉幼苗生长良好,而在采伐迹地,早先的云冷杉领地已被高山松取而代之。看来采伐后云冷杉不能自然更新,只能人工培育。所以三年时间里,致力于人工育苗越冬实验,称得上是“攻关”项目,其中冷杉育苗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秘诀是模仿森林生境,采取遮荫和保温措施。不过推广起来有难度,麻烦:需要精心呵护,并要等到三年过后主干长成方可移栽于自然环境。
——许多年后,我在四川的炉霍、西藏的江达和芒康诸县苗圃里,看到了培育技术已臻成熟的云、冷杉幼苗。三年生幼苗去向,专供跨世纪的“天保”工程——金沙江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
一系列定位、半定位研究都与当地资源开发和农牧业生产相关联——佟伟的地热组在云南腾冲的热海热田进行的天然地震及地球化学的半定位观测,为热田开发和发展地热学研究积累资料;黄文秀的畜牧组在云南丽江进行坝区马的发展与最优畜种结构的研究;李明森所在的自然地理组在川西北从事干旱河谷生态研究;生物学家发现了一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微生物;水资源组提出洱海流域综合治理的跨流域调水方案被付诸实施;泥石流组为防治泥石流山地灾害提交的方案亦被当地采纳;对于森林合理采伐更新问题、干旱河谷与沼泽湿地生态及治理问题、湖泊水产资源利用及管理问题等等,都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建议。
多学科、大规模的横断山考察史无前例,吸引了各方媒体连年跟踪报道,报道科学发现,也报道应用研究实例。各地政府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一个始料未及的局面出现:三年野外尚未结束,中科院成都分院领导就找上门来:队伍不要散,接着做。原来他们受大西南“四省区(川滇黔桂)五方(加重庆)经济协调会”委托,盛邀青藏队为这一区域联合、综合开发的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持,也算是青藏科考的延伸。所以横断山考察后来方向有所转变,从事农、林、牧、水等专业人士继续奔波在横断山区更大范围,也更接“地气”,直接为各地生产建设、经济发展服务——原本打算出版一套二十几部的丛书没能完成,结果只出到12部;为“四省五方”后续任务出版的专著倒有40部,并于1993年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这一次为地方综合开发做调研、做规划的实践经历,也为后来在西藏进行“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做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几年后应西藏自治区政府之邀,原班人马集体赴藏,去创造青藏队的最后辉煌。
40部专著中并未包括一部图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和综合系列制图。章铭陶先生解释说,此为应丽江地方请求所完成的“次一级”工作,但同属发挥多学科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参加考察和制图的共有地理、土壤、植物、遥感、地图等8个专业的科技人员,野外考察加上来自卫星图像的参照,共编制了地貌、植被、森林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自然分区等18幅地图。这些地图不仅为当地制订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专家们认识横断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典型区域的基础资料。理所当然地,系列制图受到当地欢迎——是的,与西藏人民一样,横断山区各族人民也不会忘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