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铭记以商抗日支援大后方的西藏家族
中国西藏网讯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7周年纪念日。87年前的9月18日,日军侵入我国东北,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让全体中华儿女进一步形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凸显出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在全民族前赴后继的抗战救亡队伍里,藏族同胞不仅没有缺席,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发迹于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的邦达昌,就是“以商抗日”的代表。
图为茶马古道和马帮(翻拍自中国茶马古道西藏盐井历史文化展览馆)摄影:杨悦笙
从康巴平民到贵族巨商
邦达昌原为西藏芒康的一个家族,据研究,“邦达”本为地名,后被家族用作族名,“昌”则为家族之意。
“边销茶”,旧时指云南大理和四川雅安所产的茶叶,这种茶通过滇藏线和川藏线运入西藏,进行“茶马互市”,其所经之地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最活跃、族群交往最频繁的区域。而芒康正是茶马古道进藏的首驿,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里交汇,邦达昌正是在这种马帮铃声不绝于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邦达家族最早只有一支很小的马帮,在云南德钦和西藏芒康之间走货,之后生意逐步发展到昌都。据刘曼卿等人的记载,到邦达尼江这代人时,因与邻族火拼,尼江遂出走卫藏,辗转到印度经商,在印藏贸易中逐渐壮大。
20世纪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时受到邦达尼江父子的救济和庇护,这使二者结成牢固的同盟,邦达昌因此获得西藏地方政府的出口特许权。除进出口商贸外,邦达昌还开展汇兑、信贷等金融业务,甚至染指地方赋税,被十三世达赖喇嘛破例封为贵族,成为近代西藏地方最大的巨商之一。
图为邦达家族在芒康的故居。摄影:王娜
西藏遭难 川康重振
据刘曼卿的《康藏轺征》记载,邦达尼江晚年因权势过大,遭人嫉妒,被刺身亡。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因一系列政治事件,邦达尼江的三子邦达多吉与噶厦上层反动势力分道扬镳,起兵出走,落脚川康。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在茶马古道上运输的商品已不限于内地茶丝和藏区特产,通过印度、尼泊尔运来的西方工业品也开始在茶马古道上流通,加之帝国主义的渗透,尤其是英印茶叶大行其道,西藏与内地传统上的茶马贸易被严重削弱。
在这个背景下,川康商帮却顽强地生存、壮大,尤其在邦达昌落地西康后,川康民族资本开始崛起。据美朗宗贞研究,1940年前后,以康定为中心的内地与西藏贸易开始大量恢复,邦达多吉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在康定设立了“邦达昌商号”,与仍在西藏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兄长邦达养碧(亦写作邦达养丕)东西呼应,邦达养碧从印度进口布料、百货等,而邦达多吉在康定经营茶叶、药材,连接加尔各答、噶伦堡、西宁、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形成了商业网络。1942年,邦达多吉与格桑悦西、刘文辉创立康藏茶叶公司后,几乎掌控了康藏的茶叶贸易。可以说在邦达多吉的经营下,邦达家族在川康实现了复兴。
以商抗日 开辟国际通道支援大后方
邦达多吉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他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彰显。早在邦达多吉起兵反抗噶厦时,就曾向中央提出要维护祖国统一,驱逐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路过康区时,邦达多吉就曾支持红军,并出任甘孜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财政部长。
日军全面侵华后,邦达多吉曾向国军表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愿赴疆场。当时,日本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实行了海路封锁,在大后方物资已经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日本企图进一步切断中国大后方物资往来和接受援助的渠道,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据美朗宗贞研究,在这种形势下,邦达多吉与邦达养碧携手开辟了印度经西藏直通川、滇的骡马运输的国际通道,调动了邦达昌在印度加尔各答、噶伦堡的商业机构,以拉萨为转运中心,在昌都、芒康、巴塘、成都、重庆、昆明、丽江、中甸等地设立转运站,从印度购进大批棉纱、染料、药品、皮革、毛料、布匹等抗战物资,由印度经康定、丽江,发往昆明、成都、重庆。邦达昌家族还大力号召康巴地区的藏族商人支援抗日战争,此举掀起了康区以商抗日的热潮。
据有关统计,邦达昌家族在抗战期间通过茶马古道运输抗战物资近2亿美元,与盟军的“驼峰”航线一道,有效支援了西南大后方。邦达昌家族的抗日救亡行动是藏族同胞支持、参与抗日战争的具体案例,在抗战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藏族同胞还有很多,他们的贡献应该被后人铭记。(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悦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芒康三年一遇的文艺大派对 为什么值得看?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进藏第一站”。从四川、云南出发,沿318国道和214国道穿越川西、滇西,进入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个县就是芒康县。[详细] -
一半是震撼,一半是秀美 堪称茶马古道上的传奇
盐井出名的地方在于他的名字,千年盐田。这里的盐业生产有着1300余年的历史,人们靠着在江边卤盐生活,直到今日。(摄影:姜曦)制盐的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晒盐方式,只要搭建一块盐田,将卤水倒入其中...[详细] -
穿越:千年古田盐井
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连处的昌都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是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盐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开始晒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