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0 > 一江清水向东流 > 媒体看青海

【一江清水向东流——2020走进昆仑文化 直播大美青海】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脱贫路上齐步走

陈郁 樊永涛 发布时间:2020-08-26 13:47:00来源: 青海新闻网

  青翠饱满的大白菜、鲜嫩的紫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香甜可口的西瓜……青海省格尔木市市民李秀兰和朋友拎着几大袋蔬菜,满载而归。李秀兰告诉记者,她经常和亲朋好友一起来合作社采摘购买蔬菜,直接在大棚里采摘的蔬菜新鲜又健康,价格又不贵,还可以享受自己劳动采摘的乐趣。

  看到合作社社员拿着刚从鸡棚里拣出的新鲜土鸡蛋,张素婷赶紧让社员一起装起来,准备买回家给孙子吃。据合作社社员介绍,合作社散养了500多只土鸡,土鸡蛋味道好、营养价值高,常常供不应求。


红柳村委员马主麻向媒体记者介绍合作社无土栽培相关情况。


无土栽培蔬菜。

  8月26日,当“一江清水向东流——2020走进昆仑文化·直播大美青海”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的一行人来到仁达枸杞专业合作社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村民致富忙,市民采购忙的景象。

  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距离格尔木市中心12公里的郭勒木德镇红柳村,走进红柳村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大棚里除种植白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之外,还养殖土鸡和土猪;合作社办公室里陈列着红黑枸杞、枸杞蜂蜜、食用玫瑰、土鸡蛋、土鸡、土猪肉等几十种特色农产品;身穿统一工作服的社员们或忙碌着带领市民入棚采摘蔬菜,或为购买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者过秤。科学规范的大棚管理,良性健康的合作社运营,精神焕发的村民社员,一个现代化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场景让人耳目一新。

  在格尔木这样一座戈壁滩上的城市,种点蔬菜可不容易,如今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蔬菜长势很好。蔬菜长势好,村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合作社工作人员李光荣告诉记者,过去自己在周边的厂里打工,有时接不上活,年收入也就1万多元,现在在合作社里干活,一个月就能拿上5000多元的工资,比外面打工强很多,还稳定。


媒体记者采访合作社发展情况。

  仁达枸杞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在现任村支书李国善的组织带领下,初始由红柳村40名村民共同组建。合作社现有耕地3000亩,种植红枸杞540亩、黑枸杞400亩、食用玫瑰100亩、苗木繁育50亩。养殖八眉猪300头,种植蔬菜80亩。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年生产枸杞干果150吨,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100万元。合作社每年可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0人。

  “买合作社的土猪肉可是不容易哩!每周末才会有卖的,而且一人限购5斤,他们家的猪肉是真的好吃,有肉味儿而且有嚼劲,家里人都爱吃,每到周末我就早早地去排队,去晚了就买不到了。”据李国善介绍,每周末合作社就会现杀两到三头猪,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市民,一方面是打响口碑,另一方面也是回馈社会。

  经过几年的发展,仁达枸杞专业合作社在质量上、服务能力上、综合效益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村集体有钱了,村干部才能干事,老百姓跟着受益。

  脱贫户李秀山就是一个典型。几年前,他们两口子从外地到格尔木打工,在工地上李秀山不小心受伤,导致高位截瘫,工地赔了医疗费,但是对于一个四处求医的家庭,赔偿金只是杯水车薪,很快积蓄就没有了。李秀山的老公也离开了她,身体上跟情感上的双重打击一时间让这个女人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但是转过头看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她又狠不下心,于是决定不回老家,带着两个孩子在这里继续生活。


昆仑山下红柳村内向阳花。


合作社内的人工湖。


来合作社休闲观光的格尔木市市民。

  李秀山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她自己也着手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贴补家用。“我平时在家就做一些鞋垫、刺绣之类的手工活,然后放到合作社里,让他们帮着买,一个月也能赚个千儿八百的,现在网络发达了,我自己在直播平台开了个账号,平时直播一下做手工的过程啊什么的,看的人挺多,还接到了不少订单呢。”

  工作有思路,才会有干劲。李国善告诉记者,未来五年,仁达合作社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强化村民的“造血功能”,以建设100亩的生态农庄、300亩蔬菜温室大棚采摘园、1000亩枸杞种植园、1000亩玫瑰观赏旅游园为目标,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农技培训、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村民,现合作社已制定三个百目标:即全村农户100%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社员100%在合作社就业,社员医疗、养老保险金100%由合作社缴纳。

  仁达枸杞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善了红柳村生产经营机制,使松散的村民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合作社这根“常青藤”,会吸引越来越多在外务工村民到家乡,加入到新农村的发展之中,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推进器。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