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张黎明:创新使工作更快乐
张黎明和同事在调试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2022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一个移动充电枪覆盖6个车位,如果安装5个,就能覆盖30个车位。”在创新工作室,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同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围坐一起热烈讨论,身旁的一叠纸上画满了设计草图。
讨论间隙,张黎明向记者介绍他最新的创意——“移动共享充电桩”。
“开展电力志愿服务时,我发现基层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想到设置固定充电桩,再配上可移动的充电枪,尽可能满足更多老百姓绿色出行需求。”
“努力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更多高层次智能化成果。”在创新工作室显眼位置,悬挂着张黎明写的这句话。这是他30多年如一日矢志创新、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
张黎明说,从他工作第一天起,师傅就反复叮嘱,“抢修工作,‘抢’的是时间,‘修’的是技术”。长期实践中,张黎明练就了电力抢修的“火眼金睛”,可以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和线路状况等,迅速准确判断出故障成因、确认故障点,为及时恢复送电争取宝贵时间。
张黎明(左)和同事在调试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2022年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
高压刀闸新型防护装置、可摘取式低压刀闸……今年8月举办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张黎明携这些年的创新成果参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人智慧。“虽然我只是中专学历,但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一样能取得成绩。”张黎明说。
创新工作室摆放着张黎明带队研发的“拳头产品”——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尽管我国已经实现机器代替工人开展高空带电作业,可抢修工人还需要进行高空辅助。瞄准更智慧、更轻便的目标,前几年,张黎明反复试验修改,第四代机器人终于问世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到20个省份。
张黎明(右)带领国网天津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到天津市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为居民查看电表(2022年7月15日摄)。新华社发(李津摄)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勉励更多年轻人创新。
目前,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已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带领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已发展成为由30个分队、400多名队员组成的常态化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这几年,张黎明始终奔波在急难险重一线。2021年初,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张黎明主动请缨,带领17名队员成立“抗疫保电突击队”,星夜奔赴河北;去年7月,他又前往河南支援抗汛。
“能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光荣而神圣。”张黎明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创新,要坚持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奋斗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坚定不移走好创新之路。
“我将继续扎根一线,为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尽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充电。”张黎明说。
张黎明(右)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丹东里小区向居民宣讲安全用电常识(2022年7月15日摄)。新华社发(李津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安徽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抢收秋粮 确保实现颗粒归仓
秋粮约占安徽省粮食总产量六成。为了确保6439万亩秋粮抢收顺利,安徽调动了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详细]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金秋良田美画卷 千万亩中稻迎丰收
眼下,江西1400万亩中稻已陆续进入收获季节,截至目前,全省收割面积已完成四成。[详细]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万亩花生迎来收获期 机械化收割助力增效
秋分刚过,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万亩花生就迎来收获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