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保”亮相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中国医保 一生守护”展区,民众体验医保自助机 王刚 摄
8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今年,浙江、海南、重庆、广东、青海等省医保部门在国家医保局的统一指导下,以线上线下参展的形式亮相博览会。在这个名为“中国医保 一生守护”的展区,展现了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等多个医保领域互联网应用成果。
医疗保障作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尤其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
2022年3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平均结算响应时间约0.8秒,性能平均提升约3-5倍,日结算约1800万人次。系统有效接入约4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0万家定点零售药店,覆盖全国所有参保人,彻底结束了系统分割、区域封闭的历史。
新平台实现了“三个统一”。一是统一语言,发布17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统一了医保领域的“通用语言”,为信息互认互通夯实基础。二是统一标准,印发35项技术规范,统一了建设标准,为系统平稳畅通提供保障。三是统一介质,设计医保电子凭证,统一了平台身份介质,为跨渠道跨区域办理医保业务提供“金钥匙”。
目前,平台运行高效稳定,有力促进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医保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随着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落地应用,定位于移动客户端的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应运而生,全面架起一条覆盖全国的医保便民服务“高速公路”。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为群众提供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报销备案等多种业务经办功能,参保人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掌上办”“指尖办”,可随时随地在线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目前,浙江省累计成功办理异地就医备案超181万人次。
在“中国医保 一生守护”展区,民众体验5G云诊室 王刚 摄
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结算子系统,为跨省就医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减少患者垫资大额费用负担,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零跑腿。
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行省,浙江省依托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医保”发展,聚焦痛点堵点难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发了一批应用场景,方便老百姓就医购药,努力提升老百姓的体验感。
据浙江省医保局相关人员介绍,在“浙里办”APP点开“浙里医保”应用,就可实现30个医保经办事项100%“网上办”“掌上办”。
其中的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场景,做到在线挂号、医保结算、移动付费、检查取药、查阅报告、处方外配等全流程使用,实现群众“就医购药不带卡,出门只需医保码”。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医保电子凭证定点医药机构覆盖率100%,激活人数达5159.06万,激活率93.36%居全国第二,结算率46%居全国第一。
又比如“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参保人在医院就诊后无需到缴费窗口排队结算,手机会在支付系统自动生成账单,参保人轻松点击就可完成医保基金和个人自付费用的线上支付,实现群众边看边付、边走边付,有效减缓线下排队就医结算带来的疫情防控压力。目前,浙江省已有26家三级医院完成医保移动支付建设。
医保费用零星报销一直是医保经办窗口的重要业务,涉及医保、财政、银行等多部门多流程审核,长期存在参保人前期垫资压力大、医院窗口来回跑、报销材料繁多复杂等问题。为此,浙江医保部门开发了“智能零报”应用场景,参保人可以在办事大厅、未来社区医保到家等场所,通过智能服务终端24小时办理零星报销。
在“中国医保 一生守护”展区,民众体验在24小时未来药房凭“处方”取药 王刚 摄
此外,浙江省医保局还首创运行18个“无感办”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实现数据驱动业务经办,自动感知用户需求,为群众提供覆盖“防、诊、治、管、健”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医保服务。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身后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等事项,均已实现“无感联办、免申即享”,真正达到便民利民惠民。
据悉,2022年,浙江省医保局被浙江省委改革办评为数字化改革工作五星单位,“医保大脑”被浙江省委改革办评为最强大脑,重大应用“浙里医保”在今年6月份数字社会路演中获得数字社会系统第一名。
下一步,浙江省医保部门将在国家医保局的统一指导下,不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持续迭代升级“医保大脑”+应用,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打造“浙里医保”金名片,多措并举为群众办事提质、为机关协同加速、为基层经办减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
据悉,本次博览会由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技部、中国工信部支持,以“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为主题,时间持续至11月11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