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跑起来|“巴岳农庄”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初夏的清晨,气候宜人。8点不到,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保乡村村民张永辉便背着背篼,前往村里的“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采摘螺丝椒。
在设施蔬菜科技园,张永辉是一名打工者,也是一名“股东”。在这里,张永辉有三份收益:入股土地的保底分红、个人务工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利润分红。因此,她干活特别卖力,希望农产品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张永辉身份的转变和收入的改善,得益于铜梁区正在进行的“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2022年初,铜梁区以问题为导向,以产业为重点,从组织形式、投入机制、经营模式、分配方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破题革新,在侣俸、少云、围龙3镇6村启动首批试点建设。积极构建政府、村集体、农民、工商资本共同参与、互惠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探索开辟一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改革不偏向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三农’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利益分配机制不活等问题。”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焕兵表示,为解决这些问题,铜梁区按照“基层组织引领、工商资本进村、综合经营增效、公司治理赋能、整村推进共富”的工作思路,启动“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
具体如何来做?简单来说,就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区属国有公司联合组建“巴岳农庄”股份制公司。村民的土地通过村集体统一整合后估值入股(无地村民可按一定标准自愿以现金入股),村集体资源资产经第三方评估后入股,国有公司以注册资本金、银行融资以及代持财政项目资金入股,并引入其他社会资本以资金、资产入股,形成多元化股份合作。
“巴岳农庄”运作示意图。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与以往的“村集体+公司+农户”方式,“巴岳农庄”模式有何不同?
张焕兵说,以往的模式绝大多数不是整村推进,且合作各方联结不够紧密,效益难以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一旦经营不善,很容易出现产业停摆,农民连土地租金都拿不到的情况。而“巴岳农庄”模式则可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在经营方式方面,“巴岳农庄”模式可将土地、种子、技术、农资、品牌、销售统一起来,将劳动密集型的种养环节按统一的生产标准交由农户、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负责,推动“大基地、小单元”,把统一经营和小农户“精耕细作”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在提升效益的同时,让老百姓也能受益。
“改革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不偏向、不走样。”张焕兵介绍,首批试点的侣俸、少云、围龙3镇6村,已组建3个“巴岳农庄”股份制公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侣俸镇以现代蔬菜、农旅融合为主;少云镇以红色文化、山地农业为重;围龙镇则突出旅游观光、体验农业定位。
侣俸“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内作物长势良好。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在侣俸镇,“巴岳农庄”公司由铜梁区属国企“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文曲、保乡、石河、水龙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慢,社会资本往往不愿参与,因此只能依靠国企来进行。”侣俸“巴岳农庄”公司董事长肖朝芳说,过去一年,龙裕公司在侣俸镇进行了大量的路网建设、农房整治、线路迁改等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蔬菜科技园一期45亩效益明显,目前正在引进社会资本入股“巴岳农庄”公司,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村民能增收
在农村发展产业,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受益。“巴岳农庄”将以往农户的粗放种植,变为规模化、精细化种植,成效究竟如何?
这在侣俸镇的设施蔬菜科技园已经显现。“去年9月栽种螺丝椒和番茄,采摘可以从11月一直持续至今年6月。”肖朝芳介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亩产约在3000斤左右,而在科技园里亩产能达到13000斤以上,且产品的品质更好,售价也更高,老百姓的收益也就更多。
王永芳在设施蔬菜科技园采摘螺丝椒。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侣俸镇保乡村村民王永芳正是受益者之一。去年,她家以3.8亩土地折价入股到“巴岳农庄”公司,今年拿到年租金2975元。从设施蔬菜科技园开建起,她就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工作,喷漆、修枝、采摘……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到年底,还会有效益分红,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啊!”王永芳笑得合不拢嘴。
几年前,一家企业在保乡村发展种植产业,王永芳家的土地也进行过流转。拿了几年租金后,企业因经营不善发展不下去,村民的租金也被拖欠。位于保乡村的一幢3层楼房,正是此前退出的企业留下的办公楼。村里试点建设“巴岳农庄”后,办公楼被改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的专家楼。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效果图。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在推进“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中,铜梁区着力搭建科研、生产、市场三大平台,一手抓科技导入,一手抓市场培育和拓展。“研发中心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业创新、植物保护、精深农产品研发、技术培训、推广示范等工作,可为‘巴岳农庄’的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主任王顺利表示。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保障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不受损?张焕兵介绍,“巴岳农庄”模式推动农业保险全覆盖,建立了五级“防火墙”制度:
利用公司代持财政项目资金部分的分红积累或预支下年利润等方式,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底收益;股份公司章程约定项目出现风险时,村集体仅承担公积金部分有限责任;股份公司破产后土地和其他入股资产按权属归还给村民、村集体;引入的市场主体必须提前缴纳一年风险保证金,未经同意不能破坏现有设施,不能撂荒土地,终止合作提前半年告知;国有公司代持财政项目的股份逐步让渡给村集体。
整村来振兴
“除了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不受损,‘整村成片推进’也是‘巴岳农庄’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张焕兵说,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巴岳农庄”试点建设会将村内符合条件的所有资产资源纳入其中,让产业的覆盖面更广,生产效益更高,发展更可持续性。
在少云镇少云村,此前土地以农民自种为主。“粗放的生产模式,带来不了多少收益,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从而容易造成土地撂荒。”少云村党支部书记邱德洪说,两年前,村里只有西瓜和藤椒种植两个产业项目,总规模不到30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10万元。
依托“巴岳农庄”试点建设,去年,少云村整合3000余亩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2022年,少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5.0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提升125%。“今年产业已全面铺开,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再次大幅提升。”邱德洪表示。
龙湖村以桥亭湖周边为核心发展旅游产业。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在围龙镇龙湖村,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参与当地“巴岳农庄”建设的为铜梁区属国企“重庆玄天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李鑫介绍,目前正在以龙湖村的桥亭湖周边为核心地带,打造包括露营基地、研学基地、温泉酒店、民宿等在内的旅游景区。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乡村全面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是重要一环。在龙湖村的“巴岳农庄”建设中,也在通过打造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去年8月开始,我们依托重庆市住建委专项资金,对龙湖村核心区的151户居民住宅和人居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形成了如今崭新的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围龙镇党委书记赵洪说,结合正在打造的乡村旅游产业,村里正在通过流转闲置房屋和发动老百姓,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龙湖村打造的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景观。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今年年初,看到自家房屋和庭院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龙湖村村民邓思密在村里举办桃花节时,张罗着家人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4天时间,就赚了五千多元。“接下来,我打算新建一个厨房,这样就能接待更多的游客了。”尝到甜头的邓思密眼中满是期待。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巴岳农庄”成为了铜梁区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集成化、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今年开始,铜梁区将按“整村成片、整镇多村推进,社会资本有序替代”的原则,每年启动一批,通过建点、连线、成片,推进“巴岳农庄”整体打造,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2023年,将扩面建设到10个镇街47个村,力争到2035年实现全区全覆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