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2 > 援藏工作 > 一线聚焦

于德波:在日喀则种下“摇钱树”

发布时间:2022-09-20 10:3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们看到过风沙漫天,见到过瘦弱的羊群一遍遍‘扫荡’着满眼沙石的山坡。这些让我们工作组成员陷入了思考,面对这恶劣的环境能做些啥。”2019年,于德波和其他6名援藏干部作为黑龙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成员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他作为牡丹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


图为第九批援藏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于德波在高原开展工作

  初到高原,援藏工作组克服海拔高、气温低、氧气稀薄带来的诸多困难,坚持走乡进村开展调研,在两个月时间内走遍了全县9个乡镇、47个行政村,准确掌握第一手、最真实的情况。

  耕地面积少,山上的草也矮小、牧草很少,这也导致牛羊生长周期会特别长,大面积发展牛羊养殖业也不现实。于德波说:“随着调研深入,我们了解到西藏持续推进‘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并将沙棘作为绿化先锋树种,大力推广种植。”

  这为工作组打开了思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工作组决定在山脚及一些废弃的草场开展引进黑龙江寒地大果沙棘、枸杞等试验种植。

  “寒地大果沙棘的最大优势是除了具有生态绿化功能外,还具有优异的经济价值。”于德波介绍,寒地大果沙棘具有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特点,属于生态经济型树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已广泛种植,不仅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更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的沙棘产业。重要的是,在日喀则及康马种沙棘,不仅能起到绿化、固土防沙、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它的果实还能给当地农牧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方案研究论证可行,工作组开始将引进寒地大果沙棘作为生态建设的突破口,分步推进。2020年初,工作组从黑龙江引进了3万株两年生优质寒地大果沙棘苗木,这批沙棘苗木在日喀则市区及康马县所属乡镇海拔3900米至4500米的区域分别试种,多个区域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试种成功,增强了工作组加大推进力度的信心。从开始的试验种植,到增加种植规模,再到制定种植规划,一步一步脚印扎实推进。


图为第七批牡丹江援藏工作小组在高原种植的沙棘

  三年来,牡丹江市援藏工作组先后引进了53万株寒地大果沙棘,在日喀则市10多个县区落地生根,成活生长良好,现今长势喜人, 已有部分沙棘树开始结果。通过3年的种植,寒地大果沙棘体现出了适应性强、生长快,资金投入少、种植区域广的特点。

  于德波介绍,“在工作组制定的‘十四五’援藏规划中,规划利用400万元援藏资金,5年购入100万株寒地大果沙棘苗木,栽种面积5000亩。同时,为了解决苗木在当地繁育问题,利用援藏资金购进已进入产果期的寒地大果沙棘‘雪原红’果树1500株,建设起寒地大果沙棘树种基地。基地建设不仅在于打造一片成果林起到示范作用,更在于有了开展繁育的种树,加快实现受援地生态产业形成。”

  “咱们都常说那么一句话,就是‘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西藏的发展留下一些可操作、可推广的东西。我感觉我们算是在成功道路上做了探索。”于德波说:“援藏工作千头万绪,在学习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中,我们找工作结合点、突破点,把‘打基础、利长远’作为工作主线,把发展产业推进生态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坚信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西藏网 记者/欧帆 王艺灵 杨月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